2024年9月7日至8日,第四届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在福建厦门举行。本届论坛由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ICDPASO)主办,厦门市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承办,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处协办,法制日报社、亚洲多元争议解决研究院(AIADR)、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支持,主题为“法治保障改革 开放促进发展——以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服务保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8日上午,作为论坛活动之一,由中国政法大学“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主办,法制日报社、法治网作为媒体支持的2024年“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典型案例发布会举行。
发布会设置了圆桌访谈环节,法制日报社编委、法治网总裁万学忠主持圆桌访谈。山东省青岛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邓焕礼,君合律师事务所管委会成员、合伙人周辉,华商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执委会主任曾铁山,福建省律师协会副会长、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涂崇禹,泰和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林啸五位嘉宾受邀参加了圆桌访谈。
以下内容是君合律师事务所管委会成员、合伙人周辉在2024年“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典型案例发布会圆桌访谈环节的发言节选。
我们今天聚焦的题目是“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根据君合律所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来看,我们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一个国际化的法律服务网络。大家知道,中国的律师事务所走出国门的时间还短,有一些中国的律所,已经在国外建立了一些分支网络,但普遍来讲,大家都还没有一个完备的网络。在这当中最大的挑战是,中国的律师事务所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我们自己没有在海外的人才储备,所以我们要建立自主可控的国际法律服务网络。
刚才谈到了“一带一路”国际法务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挑战,我就谈谈君合律所现在做的一些尝试,供大家参考。
第一,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客户真正落地的项目很少,大量是在探索可行性。这时候需要找境外的律所提供服务,现在君合在做涉及50个热门投资目的地的跨国法律数据库,这50多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3到5名负责人,我们在做一个国别数据库,把主要投资目的国的外商投资、贸易、收购兼并、反垄断等法规做梳理,这是横向的。纵向我们在并购资本市场、外汇、争议解决等主要的专业领域,我们也都有负责人。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数据库构建,使得本身有自主可控的全球法律数据库体系,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也可以充分的应用法律AI技术,如果用AI技术以后可以找到当地许多有据可查,并且实时更新的关于法律法规的权威解释。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就有很扎实的法律服务基础。
第二,中国的律师事务所要建立“一带一路”全球服务网络。一方面,要注意积极地吸引储备和培养当地的人才。要依托于中国自身在全球发展的感召力,引进当地的人才,因为在当地有华侨、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当地服务人员,这些都可以作为“一带一路”法律人才的储备库。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把我们自己的青年律师、资深人士派到当地去。扎根在当地,融入当地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但是如何让这些年轻人、本地人愿意扎根在当地,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