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生成式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机遇、新挑战

2024-07-31 17:35:2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引言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技术,因其可以创作出新鲜且富有意义的内容,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然而,在其强大能力的背后,也暴露出侵权等法律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其背后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及解决方法有哪些?下面,请跟随小编一探究竟!

一、新前沿:生成式人工智能

1、生成式人工智能重点在“新”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依托大数据,依照算法、模型及规则,以创造新的内容和想法的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新兴领域,并非只能简单地处理、分析、分类现有数据,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可创造新的、有意义的图片、声音、视频、对话等。20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唤醒了社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变革潜力的认知。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昂首迈进我们的生活。

2、生成式人工智能将迎来蓬勃发展

2023年12月26日,“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词”在北京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赫然在列。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被应用于多个行业,如新闻、文学创作、建筑、医疗等领域。

根据钉钉联合国际数据公司(IDC)于今年1月发布的《2024 AIGC应用层十大趋势白皮书》来看,智能化应用将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迎来井喷式爆发,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4年全球将涌现出超过5亿个新应用,数量相当于过去40年间出现的应用数总和。

《2024 AIGC应用层十大趋势白皮书》中列举了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层十大预测,除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及应用场景的预测外,还提到了“智能涌现是把双刃剑,需要与之匹配的安全措施”。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2024 AIGC应用层十大趋势白皮书》)

二、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1、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增添“底气”

数据借助强大算力,进而产生算法或应用。谈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时,绕不开数据、算力、算法这三个核心概念,三者相互协同、齐心协作,构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

在大数据、智能化“狂飙”的时代,算力成为重要生产力,其好比水、电、网一般,需要具备“即刻接入、即取即用”的功能。在全球算力竞争加剧的今日,据《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3年)》显示,我国的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占据33%的份额,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3年)》)

2、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核心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AIGC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核心市场规模预计为471.7亿元,2028年将达2767.4亿元,规模相较2024年翻了近5倍。持续扩大的市场规模,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2023年中国AIGC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积极向上发展,还需法律加以约束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为人工智能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视角,在展示其强大能力的同时,也引发了舆论对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侵权的讨论。

1、典型案例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与应用的涌现,与之相关的侵权案也随之出现。

《人民法院报》在《破冰:首例人工智能文生图案生效》一文中提到,2023年末,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李某与刘某作品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案,首次明确了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作品”的属性,并提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作品需个案判断的观点。本案的判决,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开创性探索。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的《独家丨AI画出奥特曼:中国法院作出全球首例生成式AI服务侵犯著作权的生效判决》显示,广州互联网法院于今年2月生效了一起生成式AI服务侵犯他人著作权判决,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例生成式AI服务侵犯他人著作权的生效判决。该案认为,被告(某人工智能公司)在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过程中侵犯了原告对案涉奥特曼作品所享有的复制权和改编权,并应承担相关民事责任。

《科技日报》发文称,4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原告声音权益及于案涉AI声音,被告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判决被告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和北京某软件公司向原告书面赔礼道歉。被告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和北京某软件公司向原告赔偿经济损失25万元。

2、舆论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案例展开讨论

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关的案件一经宣判,便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作品”“版权”“模型”“工具”“法律”等词语频繁被提及,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从技术层面来看,有网民认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作品”并非“创作”,而是大数据训练后的产物;也有网民表示,所谓“创作者”不过是动一动手指、点一点鼠标,作品便会在平台或应用的帮助下产出,这样的创作不具备专业性,缺乏实际意义。从道德层面上看,也有网民认为,在智能化发展的今天,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推了信息化社会的进步,人人皆是创作者,创作者将自己的想法、创意输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或应用帮助输出,此番操作未尝不可。从法律层面上看,有网民以生成画作为例,提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画作是否应享有版权,和训练模型时将其他画师的画作作为训练集是否构成侵权,应分开来看”的观点;此外,还有网民认为,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重视保护知识产权、避免侵权等法律问题。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在哔哩哔哩选取《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始末》《国内AI绘画著作权第一案判决已出》等两则视频的弹幕、一级评论共5226条,进行数据清洗及自然语言处理,将热度最高的词语规定为100)

3、以坚守法律为底线,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23年8月15日正式施行。《办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尊重知识产权和他人合法权益。为防止侵权的发生,《办法》第四条规定,尊重知识产权、商业道德,保守商业秘密,不得利用算法、数据、平台等优势,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他人身心健康,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办法》第七条规定“涉及知识产权的,不得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识产权”等内容。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结语:

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是社会之需要、公众之期许,还需进一步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加强相关道德约束、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多方协同发展、共同发力,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序向上发展。

参考资料:

1.埃森哲: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深远影响

2.百度智能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揭示三者之间的差异

3.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词揭晓

4.IDC&钉钉:《2024 AIGC应用层十大趋势白皮书》

5.未来智库:人工智能行业专题报告:从算力、算法、数据和应用看AIGC

6.学习时报:算力为何如此重要

7.中国信通院:《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3年)》

8.艾媒咨询:《2023年中国AIGC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9.人民法院报:破冰:首例人工智能文生图案生效

10.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丨AI画出奥特曼:中国法院作出全球首例生成式AI服务侵犯著作权的生效判决

11.科技日报: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一审宣判,相关人士认为:要与时俱进正视新型侵犯人格权案件特点

12.人民日报:七部门联合发文——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


分析师:刘思源

编辑:彭晓月

声明:封面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刘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