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坤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是在司法实践中一次又一次的法律适用赋予法律纸面“骨架”以鲜活“血肉”,创造规范与现实之间的纽带,让规则在循环往复中涵摄具象、不断丰满、愈发有力。如果说法律是办案的基础,那么案例就是行动着的法律,是司法办案产出的核心产品。好的案例不仅是服务于法律研习者、从业者的最可靠科学的业务“教科书”,更是普惠于社会公众的最亲切友好的法治“公开课”。自2022年1月起,法律出版社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合力打造的系列案例集《首都检察案例参阅》(第一辑)正式出版,截至2023年底已出版至第三辑,在法学研究与司法实务人士中引起广泛关注。该系列案例以案为骨,以法架桥,藉由法律解释“刺破面纱”实现案例“庖丁解牛”,以严谨独到的辨法析理,为体察司法实务脉动、贴近办案一线动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长焦镜头”。
大浪淘沙:于案件汪洋中萃取疑难典例
案例源于案件而高于案件,每一个优秀案例的产生,总是以案例素材的筛选为首道工序。我国早已进入了“诉讼爆炸”的时代,每年进入司法办案程序的各类案件数量早已达到千万+的量级。庞大的案件规模固然提供了汗牛充栋的实证研究潜在资源,但也给案例研究者带来了“弱水三千,如何取一瓢饮”的眩目挑战。自2006年起,北京市检察院开始面向全市检察机关征集具有疑难复杂、新类型特征的典型案例,由北京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对案例素材进行筛选、编写、把关,形成检察参阅案例电子刊物,定期发布以供全市检察人员办案参考。历经近二十年的持续耕耘累积,从数千个推荐案例中产出参阅案例400余个,再从中甄选可能产生普遍指导意义的部分案例,最终形成了同名实体的《首都检察案例参阅》。
针锋相对:于众说纷纭中争鸣庐山真容
思想越辩越清,法理越辩越明。以鲜明观点助力解决司法办案中法律适用上的争议分歧,是参阅案例的核心功能和主要作用。《首都检察案例参阅》所选参阅案例,以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已取得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案件为基础素材,确保了案例本身真实可靠;以具有法律适用上的争议分歧为先决条件,遵循了着眼解决“同案不同判、同案不同处理”问题的实践导向;以阐明“基本案情”、提炼“主要问题”、亮明“意见分歧”、提出“评析意见”为编写架构,突出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避免其他要素喧宾夺主;以充分释法说理、明晰办案逻辑为主要目标,将规范中凝结的“类型”娓娓道来,立体展示法律适用、生长、规制的全过程;以综合运用规范解释方法为主要抓手,提炼或提出规则的“最大公约数”,力求摆脱孤立个案的闭境自守,以期回应类案中普遍存在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充分释放案例潜在功效,更好满足多样化的法治产品需求。
面向未来:于今夕变迁中寻觅案例常青
美国著名的大法官霍姆斯提出的“法律的生命力,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的著名论断,其意义不在于否定逻辑对于法律的重要性,而是强调法律反映的是国家在漫长岁月中的发展状况,是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俗习惯等因素决定了法律的最终面貌,司法实践和作为其产物的案件亦是如此。
自诞生以来,参阅案例见证和记录了检察机关特别是北京市检察机关司法办案活动的微观样本,以案例“小切口”真实反映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大变局”。早期参阅案例以刑事案件为主,随着“四大检察”业务格局的历史性变化,参阅案例中民事检察监督、行政检察监督数量明显增加。
《首都检察案例参阅》第二辑、第三辑增设了“国家赔偿与司法救助”“民事检察”“行政检察”三个章节,进一步增强了参阅案例的覆盖面与代表性。2024年,法律出版社将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从首都检察机关监督办案“富矿”中挖掘更多更优参阅案例,推动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在一个个案例中碰撞与融合,为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建设贡献独特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