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晓婷
民法方法论,并不是某种方法学说。其客体并非确立法律研究中唯一正确标准的某一方法,并不涉及某一唯一正确的法学理论,而是对法学技艺和法律工作方式的描述。在《民法方法论:从萨维尼到托依布纳》这本书中,作者如是说。
言及方法论,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如何正确地解决案件,二是人们为什么这样解决案件。第一个问题属于法律实践问题,特定时期的特定法学在解决案件时执行何种规则。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对判决理由的要求,则反映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样?
这两个问题,或许都能在这本德国经典法学译著中找到答案。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德国近两百年来极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民法方法论大师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理论;始于萨维尼,止于托依布纳;从19世纪开始,论至当下。
对于萨维尼,我们都不陌生。他是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是最著名的法学家之一。在方法论上,萨维尼的贡献无法忽视,且无法被替代。自1802年冬季学期开始,他就在大学开设了法学自学导论课程,有意识地称之为方法论,而其与今天我们对方法论的理解是相符合的。再说到托依布纳,他应算是比较杰出的方法论家群体中最年轻者之一,他的社会学方法在20世纪和21世纪为法学开创了新的视角类似于萨维尼的方法论,都是跨学科地展开,但思维方式更开放。在他们两位之间的时间长河里,还有耶林、黑克、拉伦茨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法学名家,他们的思想共同描绘了一幅丰富而瑰丽的民法方法论的思想图景。
可能许多人在听到“方法论”一词时,会认为是很抽象的、纯粹理论的探究,与具体的法律实践、社会生活相距甚远。但其实不然。书中介绍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无论哪种学说,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离不开那些方法论大家的生活经历和求学经历。例如,萨维尼生活的时代是德国历史上的普鲁士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灭亡时,他已经开始任教,罗马法是他的主要研究对象,他将罗马法强调为民法的典范。到了拉伦茨的时代,他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强调法是民族共同存在的内在精神组织和态度,维护集体秩序。
所以,本书讲述的,绝对不是就方法论而言方法论,不是十分抽象、难易把握的方法学说,而是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个人经历、案例实践、思想变迁等各种因素,对方法论进行深入剖析,展示具体的民法方法如何产生,如何发展,或如何落没,揭示其当时的意义与对后世的影响,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作者言,没有具体范例便无法理解法律方法论。因为这样就会显得抽象且具有纯粹论辩性。所以,本书的讲述中,穿插着大量的应用范例,以及历史上著名的案例,并展开法律分析,以案例来检测抽象的规则,让方法变得更具体,更容易被理解。
此外,本书探讨的也不仅仅是民法的方法论。例如,比抽象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对一切方法规则和方法学说的时间局限性的理解。虽然涉及法学,但也处于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道德、职业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中。这些关系决定性地影响着各种方法。
从19世纪至今,在方法论的发展过程中,有承继和发扬,有融合和创新,也有否定和争议,但始终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着。书中还专门有一章历史概述,对各种学说进行了梳理,以使脉络更加清晰。
本书自1997年出版第一版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而仍是德国法学界的经典作品。方法源于实践,而又应指导实践。我们应当明白方法从何而来,方能真正地理解方法,方能于实践中,不断发展。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