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訾英韬 严海燕 蒋德予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本书简介:买东西买到假货,发现后要求商家退货,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买到假货后要求商家赔偿,这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如果知道商家在卖假货还去买,然后拿着买到的假货去要求商家赔偿,会不会有问题?
再进一步,如果不仅知假买假,还大量、重复、多次购买,然后转身就去向法院起诉寻求高额赔偿,可不可以?
我们一般人看到这里会觉得有点拿不准了,有人会觉得这仍然是在合法维权,但也有人会觉得这有钻法律的空子敲诈勒索商家之嫌?
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其实,了解了法律的思维中的“权利思维”,对这个问题就可以马上做出判断。
所谓权利思维,指的是一个人是否可以做某件事,法律只关注其是否拥有相应的权利。一个人是否应该保护,法律也只关注其权利是否受到了侵害。
权利思维有五层思考进路:
第一层,思考某人是否拥有某项权利;
第二层,思考该人提出的主张是否在权利内容涵盖范围内;
第三层,思考该人行使权利的手段方式是否合法;
第四层,即便给他人造成困扰,有他人提出异议,并不能因此影响该人继续行使权利;
第五层,民事法律中认可的权利可以阻断刑事法律上违法性的认定。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运用权利的思维我们就会豁然开朗。
法律并没有规定买到假货后索赔必须以购买前不明知为前提,只要存在客观真实的消费事实与行为,消费者就拥有知假买假并索赔的权利。只要提出的赔偿金额在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内,维权采用的是向相关部门投诉、向法院起诉等合法手段,那么即便会对售假商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其也必须配合和容忍。而对于在民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知假买假行为,基于法秩序相统一的原则,不应在刑事法律范围内认定为犯罪。因此,知假买假不能被评价为刑法意义上的威胁、要挟等行为,不能认定为敲诈勒索罪。
《法律的思维》一书中就对该问题在民事上是否会得到支持进行了清晰的分析,比如“卖假货的商家遇到职业打假人,法律保护谁?”答案是在食品药品领域,法院一般会支持职业打假人的索赔诉求,对于食品药品之外的普通商品,则一般不会支持。
书中这条问答所附的案例就是药品的例子,主人公大力在购买假药后向法院起诉要求“退一赔十”。经查,大力在同一时期在该市其他县区多家药店购买了同样或类似药品,并相继提起诉讼,累计已超百起。法院的判决书显示:虽然大力可能存在知假买假行为,可能有专门知假买假后索赔获利的意图,但因其所购商品为药品,故仍属于司法解释所保护的消费者,应支持其主张的价款十倍的赔偿请求。
这本书的作者是长期工作在一线,拥有丰富经验的执业律师。该书的写作初衷,是他们在办案过程中发现,普通人很多在关键人生节点上之所以有误判、产生困惑乃至吃亏,根源大都是用日常思维去思考法律问题,因此作者尝试结合真实案例,去向普通大众介绍法律思维和日常思维的差别。
比如普通人常从情感入手对事情作判断,“我和孩子更亲,离了婚孩子就应该跟我”,但实际上法律上看的是你有没有这项权利;
比如普通人常从道德入手对事情作判断,“这个人都这么坏了法律为什么不惩罚他”,但实际上法律看的是明确的规则,如果相应的道德准则没有法律明文规定,法律确实不会干涉;
比如普通人可能会误认为自己经历过的客观真实就等于法律上的真实,“我明明说了呀,你一定要相信我”,但实际上法律上看的是证据,只认可能被证据证明的事实;
比如普通人不理解法院的某些判决,但实际上法律不仅仅关注当下,很多具有突破性的判决正是法律试图通过个案引导人们的长久预期;
比如普通人认为法律为什么有时会明显偏袒一方,但实际上法律关注对于不同主体利益的平衡保护,同时特别注重保护弱者。
因此,这本书中,特别把上面说到的权利思维、规则思维、证据思维、预期思维,衡平思维糅合到“安全与财产”“生活与消费”“婚姻与家庭”“工作与保障”四大生活常见板块中,分别撰写导读、精选问答,并配套真实案例,在情境中尝试让读者初步理解法律的思维方式。
案例千变万化,看似相去甚远的不同案件,也许贯穿着同一种法律思维;看似非常相似的两个案件,也可能对应着不同的法律思维优先级;同一个法条,在不同的案件里也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所以,普通人要想懂法律可以从先掌握法律的思维方式入手,有思维才能真正举一反三。
法学先哲耶林有言:“不是生活为了概念而存在,而是概念为了生活而存在。”希望这本书能帮读者打开法律的大门,了解法律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发挥作用,开始懂法律,有思维,少吃亏。
编辑:薛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