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好书推荐|《互联网新型竞争案件司法裁判规则》

2024-04-23 17:42:43 来源:法治网 -标准+

主编:宋鱼水 法学博士,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副主编:谢甄珂 法学硕士,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第三庭庭长、竞争垄断委员会主任。

内容简介:数字经济和新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深刻变革,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治理的法治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伴随着互联网、数据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新型不正当竞争纠纷也层出不穷,特别是由商业竞争行为和竞争模式改变引发的数字市场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问题凸显,如自我优待、大数据“杀熟”,垄断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强制收集用户非必要信息行为导致隐私服务降级,以及广告屏蔽、流量劫持、网络链接、骗取点击、捆绑软件、恶意侵犯等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而且阻碍了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司法机关通过案件审理,努力回应问题,并初步起到了规则效果,但裁判标准尚未统一、数据权益保护路径仍待明晰。如何有效解决互联网新型竞争纠纷,树立适当的裁判规则,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为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是当前司法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数字经济下新业态、新模式竞争行为司法规制研究”课题组对互联网新型竞争案件的争议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该课题的调研报告获得2020-2023年北京市知识产权审判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并被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2)》重点推介。本书是调研的核心成果。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要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我国也陆续出台了《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等政策意见,制定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修订了电子商务法,在反垄断法中增加了数字经济反垄断专条。但仍有如下三方面问题亟待破解:一是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案件的裁判标准尚未明确,且仍缺乏体系化的研究;二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如何对平台垄断行为进行精准、有效、适当的司法规制,有待通过调研进一步厘清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三是数据权益的财产权证成、保护模式的选择问题亟需司法的智识贡献。本书通过分析数字经济的发展、概念与内涵,消化吸收域外最新立法状况,以数据的运行模式为逻辑,以国内外司法案例为切入点,明确数字市场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司法裁量标准,在现有反垄断框架下寻求对数字市场垄断行为的有效规制。同时,提炼国内外涉数据权益保护司法案例中的规则,总结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的经济、权利属性,剖析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中数据利用共享和司法保护的平衡点,以期为数字经济司法保护提供可行的数据赋权路径和考量因素。

本书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司法实践主流观点,并接轨国际前沿竞争理论与实践,提炼裁判规则,回应数字经济竞争司法新需求。因此,本书既可以指导法官办案,又可以帮助法律共同体揭开裁判者的“面纱”,同时为数字市场经营者提供高效的“行为指南”。

首先,本书梳理了我国数字经济下竞争行为规制典型案例,归纳参阅要点,并结合案例进行评析。典型案例覆盖了审判实践中的大多数问题,账号租赁、流量劫持、软件干扰等新型竞争案件悉数囊括于此。参阅要点精准聚焦数字市场司法案件的审理重点和裁判难点,关注互联网新类型竞争案件裁判规则的统一,突出针对性、实效性。

其次,本书关注国际前沿竞争理论与实践。数字市场等领域的法律治理,既立足于我国国情,又与国际规则接轨。本书对域外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翻译和梳理,便于竞争立法、司法、执法人员深入认识域外数字经济领域反垄断及反不正当竞争政策在执法、司法层面的具体实践,为我国合理、高效地通过立法、执法、司法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最后,本书提炼数字市场不正当竞争纠纷裁判规则,提出数据权益保护建议。基于涉及竞争案件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国内外典型案例,借助北京市三级法院和部分专家学者的力量,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竞争垄断领域一线法官提炼出数字市场竞争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规则,并历经多次修改,务求内容系统、规则明确、分析到位、使用便捷。提出的数据权益保护三步走建议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