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纳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好、乐”显而易见是三个层面的境界,一层高似一层。读书也是如此,第一个境界是“知”,就是首先须读起来;第二个境界是“好”,逐渐尝到甜头后自然就会“好”;第三个境界是“乐”,“好”得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便会自觉以读书为乐,视其为艺术人生、情趣人生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然而,并非所有的书,读后都能令人“好”使人“乐”,只有读好书才能通达上述境界,这就存在一个如何选书的问题。完全靠自学成才的英国作家伍尔夫说: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就是说,读书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情,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你,反之亦然。选择什么样的书,正如你如何处理与恋人的关系,几乎没人帮得上你,主要靠自己反复磨合探索。
这里,笔者仅谈个人四条选书原则,供朋友们参酌。同时为尽量提升大家精准有力地把握读书对象的能力,我将象征性地推荐一些大的专业门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不可能读全,也无须读全。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读书需求,甚至同一个人同一天,因为环境、情绪等因素,也会有不同的读书兴趣。笔者有个切身体会:一个月读一本书并不难,最难的是,你往往不知道读什么书。因为一本书好不好,只有看了才知道。
每本读过的书,就像桌上的一道菜,最终都会消化吸收为你身上的一部分营养,很难说哪种营养是你所不需要的。书籍的选择,显而易见与读书的目的直接相关。关于读书的目的,我将它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面是求乐,即消遣娱乐;中间层面是求知,即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最高层面是养心聚气,即滋养心灵,陶冶性情,提升品位。这三个层次可以兼而有之,养心聚气可以看作是求知求乐功能的升华和集成。
我慢慢摸索出一个实用小窍门:以书找书——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当你真正看完一本好书,通常会自动引出一堆好书。因为一本书的作者简介中,总会提到作者本人的其他作品,也会或多或少地评价其他名家的著作,或者引用其他书中的观点,只要顺藤摸瓜、按图索骥就会找到相关好书,进而形成滚雪球式的连锁效应,推动读书向深度和广度进发。正所谓:书海茫茫任我游,千呼万唤书缘来。
一次,我看完美国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后,通过作者简介获知,他夫妇俩搞了60多年历史研究,是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同时又是畅销书作家。中国著名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嘉映在封底推介说:近年来,坊间出版了不少通俗的哲学类导论,其中不乏佳作,但若只让选一套,我还是选这套。于是,我的书架上便有了一堆杜兰特的书。通常情况下,看完一本好书,我会接着买上三五本,以致一发而不可收拾。
还有一次,我看了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老师写的《文学八个关键词》,以及俄国帕乌斯托夫斯基早年写的《金蔷薇》。这两本书是这两位作家系统研究总结自己和其他文学大师创作经验的。读后,我居然又顺藤摸瓜、一鼓作气买了20多本。
读书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专业书、相关书、闲杂书。官方配发的有关政治理论书,以及你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或者应聘考试所指定的书,是胜任本职所必需的,当然都属于必读书。这里,重点说的是后两种书。
当代著名作家熊召政,27岁获全国诗歌大奖,1981年成为专业作家。1992年下海经商,掘得第一桶金,7年后重返文坛,历时10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被改编成电影。
根据自述,熊召政从11岁时起,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每天不读几页书,就会感到不舒服;晚上不读几页书,就睡不着觉。40余年来,他从未改变每天读书的习惯。他说,读书不是一种职业,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快感。一生只读专业书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读书的真正快乐,在于读闲书、读杂书。专业书养志,闲杂书养心。西方读书人大多专注于专业方面的书籍,中国读书人读闲杂书多一些,所以更谦和一些、通融一些。
此话不无道理。每个人首先要读好专业书,习得一技之长,力求成为专门人才,这既是个人谋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不妨多读点闲杂书,因为不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很多道理是相通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大学问家、拥有36个博士学位的胡适先生说:“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说的是,金字塔只有底大,塔才会高。读书为学也是这样,只有广才可能高,才可能会通。一个知识面很窄的人,即使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水平也不可能太高,真正有实力的大家无不具有宽广的知识基础。不断扩大知识面,多读些与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闲杂书,对于增强个人发展后劲、提升生活品质,大有裨益。
专业书与闲杂书是相对的,对一个人来说是专业书,对另一个来说,可能就是闲杂书。不管怎样,有几类书可以说是通用的闲杂书,人人都应当力所能及地看一点。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知识,是关于思维的知识,是整合知识的知识,具有孕育科学引领科学的特殊功能。爱因斯坦正是精心阅读了休谟、庞加莱、斯宾诺莎等哲学家的著作后,受他们宇宙观的深刻影响,才催生出一系列惊人的创造和发现。和霍金一样,爱因斯坦极其擅长思想实验而短于实体实验——实体实验大都是请人代做的。由此他们坚信:思想比眼睛看得远看得清,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愚以为:思想,主要源于以启迪思维为己任的哲学;而想象力,抛开天赋的那部分外,其培养渠道主要源于学习文学和艺术,特别是诗歌。
历史是人类活动和思想曾经的舞台,是今天人类及其思想得以存在的背景和依据,万事万物、名色人等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不懂历史,勿谈当下,更遑论未来。看历史书不宜只看概论性质的教科书,不妨多看人物传记、回忆录和访谈录,这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活的历史。和虚构类文学相比,这些非虚构类文学作品通常是文史哲一体的,融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类似这种书还有纪实文学、历史小说等,多读这类书,往往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学即人学,而且文学总是它那个时代哲学人文科学思想及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转述和艺术再现。简言之,历史是文学的故乡,文学是历史的乡愁。相比于小众化的专业书,文学艺术是人类共享的大众闲杂书,对提升人类精神境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文学是人性的博物馆,人生百态、社会万象,答案和密码都藏于其中。想一想千百年来,文学虚构所提供的复杂人物的多样性,远远超越我们一辈子所能遇到的真人真事,读之既有助于深刻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深刻认识社会。当年马克思在分析英国社会时就曾指出,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学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恩格斯也说,他从巴尔扎克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列宁则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读一流的书。愚以为,这一流的书主要指经典名著。
经典何以成为经典,以至数百年后人们仍百读不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性基本上是永恒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像地质演变一样缓慢悠然。换言之,人类向善向上的情感是共有的、相通的。惟其如此,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一切艺术产品,方能超越区域文明而为人类所共享。比如,古今中外各民族创作的摇篮曲,虽然语言不同、旋律不同,但用于其它时代、其它地区的儿童催眠,效果一样好。倘若对文明起源与演进做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多元文化的相似性远大于其差异性,根源正在于人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往往直观地折射在肤色、服装、语言等显性方面,而这些恰似为同一首歌词谱上的不同曲调而已。其基本思想层面的差异,似乎不会大于前者的差异。因而读书需要有世界眼光,绝不能一味地自嗨。一句话,经典无国界,同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往往要事过境迁从远处看,才可能把真相看得更清楚,也才可能被允许放开说放开写,一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名篇,正是因为它经受住了漫长时间的考验,时间的风雨反复剥蚀后,仍未能泯灭它固有的光亮。也因此,许多作家及其经典名著是在作者去世多年后才闻名于世的。而良莠不齐的现代书要真正成为经典,无疑需要一定的时空观察距离,即需要一个大浪淘沙的漫长沉淀过程。
基于此,本人选书的标准,一般是国内发行量二十万级以上或者全球发行量百万级以上的相关领域经典名著。即使是名家作品,一般也只需读他的成名作、一两本代表作,或者其晚期自选集就足够了。如果你用心看过这些经典名著,相信你再看其它作品时,难免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许多读者而言,电子书是一个令人激动的科技进步。近年来,国民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数字化阅读,且保持持续上涨的态势。
电子书当然自有它的便利。比如,它不占地方,方便出行携带;它有时可以把手和眼解放出来,边干活边听等。然而,读实体书与读电子书不同,读书和听书更不同。主要差别在于,纸质书在设计上有利于辅助慢阅读。比如,你能更方便地回翻到你已经读过的部分,也便于标记、批注和复制。相比之下,电子书往往只会引导我们闷头往前读,很难前后随意翻页,前面读过的页数就仿佛消失了一样,更无法做到沉浸式的深思熟虑的阅读。
这些特点使得阅读电子书,就像观看影视剧一样,更多地是一种被动式、灌输式的学习,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因为它往往只用眼睛和耳朵,明显带有娱乐性和消遣性。
从读书养生的角度看,手机则不可能取代书籍。大家知道,风扇转快了,你会误以为是只飞碟;火把转快了,你会误以为是一个完整的火圈,乌龟显然比兔子更清楚道路交通情况。就是说,事物运动的节奏一旦太快,你就无法看清它的真实结构,更不用说具体细节了。
常识告诉我们,湖水静下来才能清澈见底、映照万物。同样,人要静下来方能养心聚气、观照自己。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之所以提倡慢阅读、沉浸式阅读,主要是因为:这种阅读不论对于认识外部事物,还是认识自己的内心,能够更贴近真相,也更有养心聚气的况味。总之,要想深度阅读有效阅读,应当提倡以读实体书为主,以电子书为辅。
但话又说回来,实体书也好,电子书也罢,读总比不读好,多读总比少读好。个中道理如前文所述:早读早受益,多读多受益,真读真受益。由此看来,朋友们,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管您有多忙碌,为了您心灵的安宁与厚重,为了您的工作日日精进,为了诗和远方,请不要忘记阅读!
(作者:塞纳河,资深媒体人,央媒高级编辑。在主耕新闻写作的同时,在小说散文、诗歌创作等领域也多有涉猎,发表《墙》《父亲山来母亲河》等作品数十篇。)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