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让权利沐浴在宪法的阳光下

2023-12-01 13:26:16 来源:法治网
分享:
-标准+

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  杨静隆

权利来源于何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答案,但是,核心的一点,只有建立现代法治社会的国家,才可能有现代意义的公民权利。现代中国公民权利之来源,就是我们所共同尊崇的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仅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法律的基础和核心,也是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整部宪法总纲之后首要规定的就是公民权利,其次是国家机构,两者相辅相成,学习宪法、遵守、维护和崇尚宪法与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

一、宪法的发展历程是法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时制定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人民大宪章《共同纲领》,到1954年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以及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支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1982年进行全面修宪。1982年到2018年我国宪法共经历了五次修订,每一次修宪都是对社会和市场发展规律的一次深刻总结,都体现着我们党的治理水平与执政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每一次修宪,都是人民根本利益实现的进一步保证;每一次修宪,都记录着我国法治发展的年轮。让宪法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是对“良法”内涵的延伸和最科学的诠释。

新中国的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的智慧结晶。回顾新中国走过的辉煌历史和发展历程,结合当下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态势,使我们愈加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宪法的发展同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宝贵经验的积累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紧密相连。我国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果。党领导人民制定、修改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二、宪法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权利保障书

人民利益至上是我国宪法的本质特征。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即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治理。每年两会召开,全国各地人民代表齐聚一堂,为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生动而深刻地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核心要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对这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决策部署,投入巨大财力和人力,对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把人民生命健康利益放在首位。宪法精神的内在价值是以人民为中心,而民主、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的防疫实践正是一个生动的有关“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实践。汇聚全国之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控制其蔓延势头,并取得阶段性胜利,使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正常轨道,正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宪法的精神已经成为治国安邦的基石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宪法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基础,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言:“法治应当包括两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王安石文集》记载道:“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都说明,一个国家是不是法治状态,不仅要看它是否有完备的法律,还必须看这些法律是否为良法。如果是恶法,那么这种法律制定得越多,国家反而离法治越远。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都是宪法原则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集中体现和实际应用,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标,法治应当是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中国的宪法是一部顺应历史的发展、响应人民的号召、体现良法善治之精神、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法律,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良法。

四、学习宪法、崇尚宪法,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宪法有温度,她是人权保护的庄严承诺;宪法有高度,她记载了人民的基本社会共识和共同价值,是一个“ 最大公约数”;宪法有宽度,她既对国家制度作出宏观安排,又着眼于每个个体的微观保护;宪法有深度,文本看似很薄、易读,但要真正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却需要我们一起深刻领会并采取实际行动来践行。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首次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会议强调: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这意味着法治中国的建设迈入了新的征程和阶段。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树立也在于其运用实施的过程中。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作为公民学习宪法、崇尚宪法,善于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利,塑造宪法文化,通过宪法实施与宪法文化交互影响,才能推动法治建设的蓬勃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以实际行动履行宪法使命、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编辑:乔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