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难忘,那些记忆深处的感动

2023-11-13 14:14:0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岁月流转,时光变迁,年轮在悄然中增长。依稀恍如昨日,却不期然,走上检察工作岗位已是十五年,在宣传战线摸爬滚打也有十余载光阴。在悠长平淡的日子里,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我努力用朴实温情的笔触描摹身边的检察故事,用变幻流动的镜头定格转瞬即逝的片段。

时光,这个最大的岁月神偷,让曾心心念念的记忆逐渐逝去,不留痕迹。但有些人、有些事,却终将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给予我们丰盈而持久的人生滋养。作为检察阶段性进程的书写者、记录者,我有幸走近一个个鲜活不失个性的人物,触摸他们真实可感的人生印记。

寻常中的扶持

她,是一位基层院检察官的妻子,我们姑且称她为检嫂吧!

那年,作为初入检察宣传战线的一名新兵,我便接手了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撰写人物通讯,也就是先进典型事迹材料。采写对象是院里公诉科的军转干部老徐,检嫂便是他的妻子。

这位老徐,是当时院里年年办案量稳居第一的拼命三郎,是折服法官和律师的业务大拿,是不枉不纵公道正派的铁面包公。这些标签,构成了他作为一名先进典型的必备因素。在书写这些闪光点的同时,我同时更想展现的,是他作为尘世凡人的那些儿女情长。

就这样,我走进了老徐的家,认识了检嫂。敦厚朴实、少言寡语,是检嫂留给我的最初印象。“都是平常百姓,过的都是寻常日子,俺家那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刚开始的交谈中,我甚至问不出什么所谓有价值的“料”来。可随着交谈的深入,检嫂的故事慢慢铺展开来。

十多年前,通过相亲,家住城里、正值妙龄的检嫂认识了远在东北当兵的农村青年老徐。姻缘一线牵,之前素不相识的男女,本就是奔着过日子去的,免不了互相打探一番。据说检嫂的家人问遍了老徐村子的周边区域,竟无人能说出老徐的一个“不”字来。就这样,就图对方有个好人品的检嫂,毫不犹豫地嫁了。

婚后的日子咋样?都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苦辣酸甜不足为外人道。这不几年前,检嫂下岗了,年岁大了再谋职业不容易。那会儿老徐退伍分配到检察院已有好几年的光景,检嫂就试探着跟老徐商量,你打交道的人多,能不能让人给介绍个工作,多苦多累都行。你猜老徐怎么着,一点忙也帮不上,说是怕得了人家的好处,以后人家工作上再求咱办事咋办。最怵抛头露面的检嫂被逼无奈,只好自力更生,在夜市支起了衣服摊。刚开始的一个月,辛苦操持下来却只挣了十几块钱。你说检嫂苦不苦、委屈不委屈?可每当将近午夜收摊回家,每次都能看到老徐在家门口焦急地踱着步张望,检嫂这怨气也就消了。啥也别说了,这辈子就托付给你老徐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感谢有你的理解和支持!后来,老徐的事迹逐渐为人所知,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记个人一等功。

伤痛中的新生

那曾经是一个两代人组成的五口之家,就像其他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一样。身体硬朗的老两口含饴弄孙,小两口则奔波在外,日子就这样在喜乐祥和中过着。

一个农历春节即将到来的日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谁料却天降横祸!年仅9岁的小孙女被哄骗喝下毒药,抢救无效中毒身亡。而凶手竟是日常与小孙女一起玩乐、与父亲在村里租住的一名14岁少女。天,真的塌了!后来,凶手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赔偿3万余元。老两口却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杀人偿命啊!何况事情发生后,作为法定监护人的少女父亲逃之夭夭,赔偿款无法到位,简直是泯灭人性!

就这样,老两口开始了漫漫上访路,并来到检察院,找到了我们的控申检察官。虽年仅40,这检察官却长了一张娃娃脸,我们就也随着老人叫她小李吧!小李也是当娘的人,看着老两口从怀中颤颤巍巍掏出小孙女的照片,花骨朵一样的孩子啊,心一下子就被烫疼了。那边,再看看关在铁窗中的少女,从小便未曾感受过母爱,如今又被相依为命的父亲遗弃,也着实令人心痛和惋惜!

如何从情理法之中寻求平衡,既能给老人起码的情感慰藉,又可以让误入歧途的少女不被罪责毁掉一生,小李一直在思索着。后来,跟随着小李的脚步,我与她多次往返老人的家中,并去往省城的女子监狱与少女见面。就这样,在不停歇的奔波中,律师作为第三方介入信访案件、司法救助赔偿等工作机制应运而生,老人一家最终不再上访。

那个夏日,我与小李再次走进老人的小院,一起去送司法救助金。老两口在庭院的小方桌上摆满了各色时令水果,一看便是农家人对贵客的特别礼遇。老人拉着小李的手,一个劲地塞着瓜果,曾经悲戚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出了笑容。

无意间,我看到了晾衣架上,挂满了床单裁剪成的婴儿尿布,眼泪情不自禁就流了下来。是啊,至深的苦痛也许无法淡忘,但生活却依然要负重前行。希望法律是一束光,温暖照亮你们前行的路。在又一次的新生中,这个苦难的家庭迎来了新的希望。后来,我根据案件办理撰写的新闻稿件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我再次感受到,真实的力量是如此震撼人心!

贫困中的力量

贫穷是什么?是穷乡僻壤里的无助绝望,还是时运不济中的低头认命?在这个富庶而热闹的世界,我们不经意间会窥探到贫穷的模样。在见到那位老人之前,我从未真正思索过,贫穷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还是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我和院里的同事一起前往村里的贫困户家中走访。远远地,在村中的小路尽头,就看到一位老人瘦小的身影。听随行的村干部介绍,老人基本情况是68岁,残疾,独身。

许是认出了村干部,老人晃悠着迎向我们,“俺真高兴啊!又来看俺啦!”他的语调透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喜悦和欢快。直到走近老人,我才清楚地看到他的模样。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啊!一米五几的身高,至多八十斤的体重,右边的肩膀明显向上倾斜,使他看起来异于常人。一身老式的粗布衣衫,朴素简陋却又整洁干净。最让我惊讶的是老人的眼睛,满是光亮,犹如孩童。

在老人的热情邀请下,我们走进了小院,看到的,却是更令我们惊诧的场景。那是一个两进的院落,进了第一重栅栏门后,一片绿油油正在拔节的麦苗,一畦长势喜人的草莓,一垛堆放得整整齐齐的柴火,将小院自然地分成了几个区域。这还不算什么,走进贴着火红对联的第二重院门,更俨然置身一个精妙设计的小花园中。这个小花园里有什么呢?有假山,是用小小的鹅卵石堆积出来的;有小径,是用一片片的地板革铺设出来的;有果树,树上还“结出”了一个大大的桃子;有花朵,每个角落都有色彩艳丽的塑料花。

当我们因为每发现一处精妙而独具匠心的设计,都情不自禁惊讶不已的时候,老人不好意思地笑笑:“这些都是俺捡来的,没事琢磨着弄的,看着怪好看呢!”想着老人拖着因残疾而不便的身体,也许是在别人厌弃的眼光下捡来这些物件,一点一滴打理出这样一个小院,我的心里有酸楚,更有敬佩。造化弄人,也许,如果有其他的人生际遇,我面前的老人,应该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园林设计家呢!

在随后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丝毫听不出无奈悲戚之感,更多的反而是对生活的知足感恩和对未来的希冀期盼。谁能想到,一个一辈子因残疾贫穷而独身,孤独挣扎在无常命运沼泽中的老人,却始终不曾泯灭生存的希望,不曾丧失装点生活的趣味。

离开时,我给老人拍下几张照片,并在几个月后的走访时带给了他。老人摸索着装裱好的照片,眼中闪着泪光:“谢谢政府培养的好闺女啊,还惦念着俺这老头子!”

今天,当我再次重温这些故事,她,或是他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在眼前,心中弥漫着持久的感动。此生无所长,唯有一支笔。书写即责任,见证亦记录。而今再启新程,心亦如初,必将坚守执笔初心,一如既往书写检察征途上那些有温度、有厚度的故事!王芳

编辑:张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