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桥镇针对人民调解力量不强、效果不优等问题,延伸“一站式”矛调中心服务触角,创新探索“背包式”人民调解工作法,“背包调解员”主动上门、背包服务、就地解纷,为群众提供更方便顺畅的调解服务。三年来,该镇纠纷化解率升至99.6%,信访率下降47.1%,矛盾纠纷动态清零。
邵阳市洞口县黄桥镇地处洞口县、隆回县、武冈市三地交界处,人多地广,民风剽悍,邻里关系、山林权属等矛盾易发多发。该镇以“背包式”人民调解工作法推动“一站式”矛调中心触角延伸、力量下沉、服务前移,变“坐等求助”为“主动上门”、变“矛盾上交”为“就地解纷”、变“结案了事”为“案结事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广泛推介。
一、防范在源头,变“坐等求助”为“主动上门”。该镇运用“背包式”人民调解工作法,将“一站式”矛调中心的感应单元密布到每个村组。一是选优育强身边“和事佬”。针对人民调解员素质良莠不齐、结构不合理等“痛点”,该镇综合考察政治素质、群众基础、政策水平等表现,优先考虑乡贤、“五老人员”“法律明白人”等群体,从人民调解员队伍中遴选出170名“背包调解员”,经由镇“一站式”矛调中心任前培训、考核上岗,实现群众“身边人”管群众“身边事”。二是入户访查百姓“麻纱事”。针对家庭纠纷不愿讲、邻里纠纷不好讲、矛盾升级不敢讲等“堵点”,镇“一站式”矛调中心在即接即办的基础上,组织“背包调解员”落实“一周三走访”,深入田间地头、犄角旮旯,哪有争吵扯皮等“麻纱事”就往哪走,力争问题苗头即时感知。三是因需定制实用“工作包”。针对当事人调解场所难固定、时间难协调等“难点”,镇“一站式”矛调中心为“背包调解员”配备了工作包,包括一块背包流动调解室牌、一枚调委会印章、一沓空白调解协议书、一套普法资料、一本笔记本、一个扩音器、一把卷尺、一把雨伞、一支手电筒、一支笔等“十个一”,无论何时何地背包就走。
二、化解在基层,变“矛盾上交”为“就地解纷”。该镇以“一站式”矛调中心为枢纽,以“背包调解员”为触角,构建多元参与、一体联动、阵地前移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一是服务到门口,随时能“找到”。“背包调解员”是矛盾纠纷化解体系的“前哨”,如遇疑难问题可“打包会诊”,由镇“一站式”矛调中心合力攻坚。村民尹某和杨某因土地纠纷先后诉至县、市、省三级法院,且重复信访。“背包调解员”按程序流转问题,镇“一站式”矛调中心统筹主管部门、法律专家等各方力量,妥善化解了这一复杂纠纷。二是资源到网端,用时能“联通”。该镇利用邵阳市“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息平台“一窗梳理”“码上办”等功能,推动“背包式”调解工作线上线下同频运行。“背包调解员”还能依托线上平台,申请调解专家“一对一”远程指导调解疑难案件。三是普法到田间,即时能“受教”。“背包调解员”充分利用现场调解的特点,注重通过群众身边的案例教育当事人及其他群众遵法纪、明事理,达到“调解一案、普法一方、教育一片”的效果。三年来,“实景课堂”普法79场次,受众达5.6万人次。
三、关键在长效,变“结案了事”为“案结事了”。该镇将“背包调解员”作为“一站式”矛调中心的“第一道门”,多措并举提升调解工作成效。一是“以奖代补”促规范。镇“一站式”矛调中心编印《工作手册》,配套“以奖代补、以案定补”措施,引导“背包调解员”依法遵章履职,避免解决老问题引发新矛盾。2022年以来,共发放“以奖代补”资金2.5万元。二是“能上能下”鼓干劲。该镇设置矛盾化解成效、当事人满意度等指标,全面考评“背包调解员”履职情况。35名表现突出的“背包调解员”获推荐成为村(社区)干部,3名群众认可度较低的“背包调解员”被清退。三是“积分换项目”利长远。该镇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村(社区)“积分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积分换项目”。2022年,该镇清风村、梅塘村、龙头村因矛调工作成效显著获得基础民生项目建设资金32万元,该镇村风民风大为好转,“有纠纷找调解”理念深入人心。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