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公布实施座谈会发言摘登⑧
10月31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实施座谈会在京举办。会议总结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经验成就,推动《条例》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促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与会同志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交流研讨。
北京市文汇中学校长杨建如是说: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并且呈现出不断低龄化的特征。
但是,网络的便利性与危害性并存,互联网在拓展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游戏欺诈充值、传递不良信息,污染青少年意识阵地。这些问题已经对广大青少年形成巨大的诱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急需通过立法加以解决。
《条例》起草历时多年,多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从立法层面有效回应了时代的需求和人民期待,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夯实了法治根基,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和对青少年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主动承担起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主体责任。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懂得尊重、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网络教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如,利用班会课,举行以健康网络为主题的班会;举办模拟法庭、辩论赛、综合实践等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网络安全主题活动,推动网络安全教育入脑入心,内化为行。通过家校共育,提升家长网络安全管理意识,注重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构建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网络成长的健康空间。同时,将健康用网的思想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治教育。
今后,学校将继续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养。进一步构建网络素养课程体系,强化课堂育人主渠道,探索网络素养教育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发挥各类课堂的育人合力。同时,着力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培育青少年网络时代文化自信,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作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校园网络文化,利用公众号、文汇之声等平台,向青少年传播正能量,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当然,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问题,需要多方坚持,多方参与,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承担网络保护的责任,还需要有关部门、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加大网络执法力度,重拳治理网络欺凌、诱导网络沉迷等涉未成年人网络违法行为。还要创新网络普法形式,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手段,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有关知识的宣传。
相信随着《条例》的实施和各方的共同努力,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