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公布实施座谈会发言摘登⑥
10月31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实施座谈会在京举办。会议总结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经验成就,推动《条例》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促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与会同志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交流研讨。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孙宏艳如是说:
《条例》经过三度公开征求意见,历时十年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法律法规的形成,不仅对中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有很大意义,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很多借鉴意义,是其他国家学者很关注的话题,为其他国家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中国的治理思路与模板。
第一,《条例》的出台体现了我们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网民已经有1.91亿,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党的工作重点,因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也是为党做好少年儿童工作。《条例》有很多亮点,如保护与发展缺一不可的视角,不仅仅是保护未成年人,还很具有前瞻性,有可持续性。《条例》还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为未成年人上网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为未成年人生产更多的健康绿色的互联网产品等,同时,还强调了社会共治模式,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平台等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条例》专门强调了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这说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仅齐抓共管,还有人来牵头和协调,不会再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状况。此外,《条例》也体现了走细、走深、走实、走严的特点,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网络沉迷、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暴力等等,几乎孩子们上网遇到的重点问题都有体现。对此,《条例》加大了惩罚力度,强化和压实了各部门的责任,非常具有操作性。因此,要借着这个机会加强宣传,使社会各界都能主动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
第二,这些年来我们进行了多项相关的研究,去了解未成年人用网与沉迷的机理。我们先后研究了网络游戏、短视频、社交软件、网络小说等很多互联网产品,发现未成年人使用这些网络产品的行为有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他们的用网习惯、生活状况、心理与人际关系状态、亲子关系或家庭养育方式等都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有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我们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保护,都要关注到。既要在国家、政府等层面进行社会共治,给孩子良好的大环境,同时也要关注到未成年人成长的小环境,要提升未成年人网络自护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使未成年人有健康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例如,我们研究发现,民主型的家庭未成年人用网更合理,网络沉迷比例更低,无论用哪一种网络产品都更科学理智;心理状态不好的未成年人,如自卑、缺少独立性、经常被否定、经常感到没朋友、平时自主休闲时间少的未成年人,他们在用网上问题更大,沉迷的比例更高。家长、教师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他人”,因为我们还要关注到未成年人成长的中环境与微环境。
第三,这次《条例》专门提到了未成年人模式的几点要求。未成年人模式是我们能用技术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保护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未成年人模式既要有国家要求的标配的标准,各平台又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自己的特色,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内容,使未成年人更愿意进入到这个模式中来。因此,内容是根本,要重视内容生产与优质内容共享。例如,是否可以通过某些机制把已有的传统的纸质版内容与平台等进行共享,使未成年人能在这个模式下看到很多喜欢的内容。同时,要加大宣传,不仅仅宣传条例,还要宣传这些影响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因素,让家庭和学校离孩子们比较近的这些环境因素好起来,提高家庭与学校的网络育人能力。同时,我们很愿意配合网信部门、平台等在研究上做好配合,搞清楚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机理,找到更好的对策,保护未成年人健康用网。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