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公布实施座谈会发言摘登③
10月31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实施座谈会在京举办。会议总结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经验成就,推动《条例》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促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与会同志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交流研讨。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网络保护综合立法,其制定出台和颁布实施,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是中国网络法制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最新成果,也是大力推进网络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公安机关全面宣传贯彻《条例》立法精神和立法成果,严格落实执行《条例》法定职责任务和制度规范要求,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并加强与中央网信办等有关部门协同联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依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共同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社会共治体系”。
充分认识并积极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社会共治体系
《条例》提出了“实行社会共治”的工作原则,并在工作机制部分明确了网信、教育、电信、公安等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管理职责;社会组织、人民团体、自治组织的协助保护责任;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责任;各类企业主体的法定保护义务和社会责任;网络行业组织的行业自律责任;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舆论监督和社会引导责任。这充分体现了《条例》积极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社会共治体系”,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通过分工协作、协同联动,共同守牢未成人网络保护的法律底线,共同构建未成人网络保护的道德防线的立法精神,这符合当前网络生态治理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也是大力推进网络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贯彻落实“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网格局的总要求”的重要举措。
准确把握并强化落实企业主体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定责任义务
《条例》紧密围绕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四个方面,明确并规范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等各类企业主体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责任义务,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公安机关在《条例》宣贯和执行中,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监督、指导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严格依法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主体责任,依法加强对危害或者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有害信息的防范、发现和处置;依法加强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及违法犯罪行为以及组织、教唆、引诱、帮助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的防治和阻断;依法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依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公安机关还将持续开展并深入推进“净网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惩处侵害未成年人或者组织、教唆、引诱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协同联动并推动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共治合力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社会共治体系”需要行业主管监管部门、群团组织、新闻媒体、网络行业组织、学校、家庭和各类企业主体的共同关切、共同参与、共同发力。公安机关将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与行业主管监管部门的协调联动,积极参与、发起联合普法、联合整治、联合处罚,强化监督指导执法;加强与企业主体的协同联动,指导平台及时健全完善公约协议、建立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发挥网络文明建设正能量,强化行业自治自律;加强与学校、家庭的协同联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主动建立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文明素养、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增强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帮助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上网;加强与群团组织、新闻媒体的协同联动,在曝光警示侵害未成人合法权益企业主体的同时,组织基层力量“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开展普法宣传、以案释法,积极营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良好氛围,强化社会共建共治。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