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公布实施座谈会发言摘登①
10月31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实施座谈会在京举办。会议总结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经验成就,推动《条例》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促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与会同志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交流研讨。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二级高级法官王丹如是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为未成年人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最高人民法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始终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自1984年在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建立第一个专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合议庭以来,最高法院通过出台专门意见、发布典型案例、入校普法宣传等多种方式,致力于推进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改革发展。
在互联网普及应用的数字时代,未成年人作为“网络原住民”,生长环境相较以前发生了新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未成年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随之产生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等风险逐渐增加,司法作为未成年人六大保护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屏障,也适时作出调整,2022年5月,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全国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网络案件集中管辖优势,不断探索适合新时代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审理模式。从案件审理情况看,民事方面,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纠纷数量占比较高,网络名誉权、肖像权侵权责任纠纷和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也占有相当大比例;刑事方面,未成年人作为被告人的案件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网络诈骗等案件占比高。未成年人作为被害人的案件,主要是网络“隔空猥亵”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力度,今年6月,最高法院建立少年审判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司法保护工作机制,依托民事审判第一庭运行,强化民事审判中未成年人保护力度,在“抓前端、治未病”上下更大功夫。
此次《条例》的出台,充分汲取了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实践经验,设计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明确了不同主体的责任,进一步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为人民法院审理未成年人网络案件提供了明确的裁判依据。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好《条例》,最高法院将指导各级人民法院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继续做好涉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继续做好普法宣传工作,适时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典型案例,通过生动的案例宣讲好法律规定。依托法治副校长、开学第一课、法院开放日、巡回讲堂等工作机制,宣讲抵御网络侵害的法律知识。
继续做好延伸保护工作,针对监护人存在失职的问题,依法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针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未依法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通过发出司法建议等方式,促进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建设。
下一步,最高法院将继续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优先保护,进一步加大监督指导力度,总结审判实践经验,及时发布典型案例,与相关职能部门一道,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网络环境,为广大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