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调”在心坎上 “解”在家门口

——赣州推行“寻乌经验”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纪实

2023-11-06 18:34:2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吃过晚饭,调解员周昭祺就来到法润乡风驿站,现场调解邻里纠纷。设立法润乡风驿站,是寻乌县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也是创新践行“寻乌经验”的真实写照。

2017年,寻乌县从“寻乌调查”中汲取“养分”,探索出“联村共治、法润乡风”的“寻乌经验”,并在市域社会治理中不断深化。矛盾化解“能进祠堂不上公堂,能在村组不到县乡”已成为“寻乌经验”最深刻的内涵、最亮眼的底色。

“寻乌经验”推动赣州从“平安”迈向“长安”。连续七届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五次捧回“长安杯”,赣州已然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周昭祺今年67岁,退休前是村小教师,在村民心中是个“文化人”,在家人眼里则是个“爱管闲事的人”。村民有矛盾或诉求,都喜欢找他评评理,于是2017年他开始担任法润乡风驿站的义务调解员。

村民周明祥与周玉明因果园林地界址不清发生纠纷,两人到村委会“互告”,一耗就是两个多月。在法润乡风驿站,周昭祺分别了解情况,并走进果园实地调查、赶赴县农业农村局取证。在周昭祺的耐心调解下,两人同意重新定界划分林地,一场纠纷就此休止。担任义务调解员5年来,他经手调解的矛盾不计其数。谈到经验,周昭祺认为,调查取证是化解矛盾的前提和关键。

“先调查、后调解”的工作作风,源自于“寻乌调查”的传承。

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写下《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展现出共产党人“唯实求真”的精神。

2017年,寻乌县出台《关于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意见》,县法院结合县域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初步形成“联村共治、法润乡风”的“寻乌经验”,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

初创“寻乌经验”之后,寻乌县又接连探索推出判后释疑和判后回访制度、“访调诉”一站式服务中心、矛盾纠纷“五联”多元化解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管控和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如今,“寻乌经验”早已“飞”出寻乌,正在赣南大地开枝散叶。其中,于都县的“打铁佬”调解协会、宁都县的“交通事故仲裁法院”、赣县区的“智尧释法调解坊”、章贡区的“老班长”志愿服务队等等,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信得过”品牌。

从“联村共治”走向“城乡共治”。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赣州市积极探索政法系统创新参与城市治理的途径,推动新时代“寻乌经验”从“联村共治”走向“城乡共治”。

某日,南康商贸城社区网格员邬松清在日常安全隐患排查时发现一路面塌陷,立即通知社区及市政管理处工作人员,并设置警示牌。随后,联合工作人员对塌陷路面进行修复,道路很快恢复通行。

社区网格是城市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南康区着力打造“全要素网格”,将党建、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多种网格,统合为社会治理网格,设立全科网格员,做到诉求能处理、问题可解决、隐患快清除、管理全覆盖、服务零距离,实现“大事不出社区、小事不出网格”。

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章贡区,经常能看到身穿红马甲、头戴志愿帽、手戴红袖章的热心阿姨,她们有的帮社区调解矛盾纠纷,有的到留守老人家中走访慰问……她们就是“章贡大妈”。疫情期间,“章贡大妈”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共筑防疫抗疫屏障,赢得了群众的纷纷点赞,并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江西省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放眼全市,“平安金星”“老班长”“夕阳红”“打铁佬”等多个各具特色的平安志愿队伍遍布赣州,红红火火的志愿服务,已成为赣州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党建引领,是“寻乌经验”的灵魂所在。

赣州市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应用“寻乌经验”,建立起“1+N”协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等,有效转化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会昌县把打造“红色物业”作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物业行业协会党总支,下设8个党支部,全县44家物业企业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物业管理工作成效突显,业主满意度大幅提高。

社会治理,关键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赣州注重建强基层红色堡垒,大力推行“党组织+网格”工程,将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全市1.48万个网格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同时,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文明实践站(所)等阵地,打造“党群服务+社会治理+文明实践”平安建设综合体3914个;开展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创建,8300个社会组织全面落实党建工作;推行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和社区与单位结对共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等制度,打通市域社会治理“最后一百米”。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为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赣州通过搭建屋场会、民情恳谈、百姓议事、乡村夜话等各类协商平台,倾听民情民意,凝聚民心民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乡村(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意。赣州市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推行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的“四位一体”基层治理新模式。在“三治融合”的体系化基层社会治理中,涌现了一大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

科技支撑,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赣州市着眼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持续强化科技支撑,补齐短板弱项,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完善社会治理基础信息系统,建设集城市大数据运营、城市规划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脑”;拓展完善智慧交通、舒心就医、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等功能模块,提高民安预防和民生服务质量;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建成智慧安防小区1542个、一类视频监控点4.8万个、二三类视频资源接入点6.3万个,其中建设视频监控点5个以上的行政村有3463个,完成率达100%。

随着“寻乌经验”不断得以创新应用、深化发展,一个“政治引领、群众主体、三治融合、智治支撑”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在赣州已然形成,并日臻完善。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