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国仲裁周期间最高规格的盛会——2023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一带一路”仲裁机构高端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合国贸法会)共同主办,以“直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国际仲裁”为主题,就国际仲裁的实践经验和最新成果展开交流对话,展望国际争端解决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下内容是贸仲仲裁院副院长解常晴围绕论坛第一项议题“环球视野:多元争议解决机制的新发展”的主旨发言节选。
如何深刻了解和满足变革时代多元市场主体对国际仲裁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公平公正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国际仲裁,是当今国际仲裁界持续关注的问题。
60多年来,贸仲立足于国情,接轨世界,重视多元市场主体对包容、便利、国际化的中国仲裁服务的需求,不断进行规则和实践的创新与完善,兼容并蓄,融合发展,形成了贸仲特点和优势,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保持规则的先进性。
从1956年贸仲设立以来,贸仲先后实施了9部仲裁规则,每次修改都是以更好适应争议解决的实践需要,与国际仲裁的最新发展保持同步为导向,始终保持规则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吸引力。昨天,贸仲发布了将于2024年1月1日生效的新版《仲裁规则》,修订和增补30余项条款,旨在满足变革时代对仲裁信息化、高效化、透明化和规范化的进一步需要。
在提高效率方面,对于多合同仲裁,贸仲创新性增加了多个合同所涉标的具有牵连关系的情形,并规定在符合多合同仲裁情况下,申请人在仲裁程序中可以申请追加合同,以便利当事人一揽子解决争议,节约仲裁资源。此外,新版《仲裁规则》对贸仲实践中经常因调解、协商等仲裁前置程序引发的仲裁管辖权异议等问题给予了回应,明确规定了仲裁前置程序不影响当事人提起仲裁的权利以及仲裁院对案件的受理,除非法律或者是仲裁协议对此明确作出相反的规定。同时,结合国际仲裁以及贸仲的实践经验,新版《仲裁规则》引入了早期驳回程序,申请适用的范围为仲裁请求或反请求明显缺乏法律依据,或者是明显超出仲裁庭的审理范围。
在提升仲裁程序透明度方面,新版《仲裁规则》对获得第三方资助的当事人的披露义务,以及是否遵守义务的费用承担作出规定。为进一步体现当事人在选择仲裁员方面的自主性和主导性,新版《仲裁规则》增加了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由两名仲裁员共同选定首席仲裁员的规则,而且增加了经双方当事人的约定或者是共同的请求,仲裁委员会可提供首席仲裁员或者是独任仲裁员的名单供双方当事人来选择的有关规定。此外,新版《仲裁规则》还降低了国内案件收费的标准,调整了涉外案件的区间费用,对案件30亿人民币标的额仲裁费封顶收费,明确中外仲裁员报酬均可按小时费率收费等等。
在程序规范化方面,结合中国法院和国际仲裁的证据规则,贸仲在2015年就发布过业内引领的《证据指引》,但该《证据指引》需要双方当事人约定才能适用。新版《仲裁规则》明确仲裁庭可自行决定全部或部分适用证据指引,赋予仲裁庭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以推进仲裁中证据规则适用的趋同。新版《仲裁规则》还增加了仲裁庭组成后因当事人、代理人变化而产生利益冲突时,仲裁委员会可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排除新的仲裁代理人参与仲裁程序,以及当事人约定的组成方式存在显著的不公平或者不公正,或者当事人滥用权利导致仲裁程序不必要的拖延,仲裁委员会可依据公平原则确定组成方式,或者指定合适仲裁员成员的规定。
第二,倡导中西仲裁制度和实践的融合。
中国是受大陆法影响更多的国家。大多数的内地仲裁员在文件的提交轮数,庭前问题的调查,开庭审理等程序中扮演着更加主导和积极的角色,因此中国仲裁也形成了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
数据显示,贸仲国内案件组庭到结案,平均时长约4.6个月,涉外案件平均时长约6.3个月。同时,作为国际仲裁的提供者,贸仲始终关切境外当事人基于不同法律传统可能需要对效率和公平的不同诠释和展现。无论在规则还是实践中,贸仲始终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第一原则,积极倡导当事人对语言、仲裁地、适用实体法律、名册外指定仲裁员、庭审模式等提前作出约定,以实现仲裁当事人在国际仲裁中的利益平衡。从贸仲近年来受理的案件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跨境项目合同中,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把争议解决约定在了贸仲仲裁。
在实务中,贸仲提倡融合式的审理方式。贸仲在2017年颁布了案件审理方式的指引,引导仲裁庭充分运用国际上常用的程序令和时间表等措施来进行案件的审理,有效提升了审理的效率和质量。贸仲仲裁庭的庭审审理方式非常灵活高效,既可以按照大陆法系的纠问式,也可以按照英美法系的对抗式进行审理。更多情况下,仲裁庭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融合式审理方式。融合式的审理兼顾了效率与公正,符合国际仲裁的改革方向。
贸仲的仲裁庭还会经常应用调解和仲裁相结合的东方智慧。贸仲近三年的数据显示,在贸仲因和解撤案或因和解达成和解协议作出调解书或和解裁决的案件,每年约达900件,占案件总量的25%。贸仲还坚持推进《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等国际公认的国际规则在实体审理中的应用,以增强多元当事人对法律适用的可预期性,促进国际仲裁实体法律规则的趋同。从2002年到2020年,贸仲适用CISG公约裁决案件有553件。此次贸仲推动各国际仲裁机构签署“一带一路”法律查明合作机制的备忘录,也正是各国际仲裁机构携手为多元仲裁用户努力拓展服务手段,共促国际仲裁法律文明,交融互信的体现。
第三,高水平国际化仲裁员队伍。
贸仲坚持以仲裁员名册为基础,保证仲裁高效和高质。贸仲现有仲裁员名册1881人,其中外籍及港澳地区的仲裁员591人,来自14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仲裁员队伍的全球化布局。同时,作为仲裁员名册的补充,贸仲规则还特别规定了当事人可以约定在名册外选定仲裁员。
第四,大力推进智慧仲裁。
贸仲不断地加快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在线立案、远程视频庭审、电子送达、电子文件交换平台、速录等都已在贸仲的仲裁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2022年贸仲网上立案1340件,占全年立案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在线开庭1906次,占全年开庭总量近二分之一。此次新版《仲裁规则》对仲裁文件优先选取电子送达、仲裁庭有权决定网上视频开庭、仲裁员电子签名的效力等等内容作出了规定,顺应了智慧和绿色仲裁发展的时代需要。
从传统到现代,从区域到国际,从纸面到云端,国际仲裁的每次变革的动力,无不来自于市场主体对解决争议的实际需求。贸仲60多年的坚守和创新,得到了国际仲裁用户和广大国际仲裁界的信任和支持。2022年,《中国企业走出去仲裁调研报告》显示,贸仲是受访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最常选择的仲裁机构。在国际权威的《2021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中,贸仲被评为全球第五位最受欢迎的仲裁机构。2020年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庭在一项判决中,贸仲被认定为具有高度独立性和自治性的仲裁机构。
贸仲近年的各项业务数据始终保持领先水平。2022年全年受案4086件,涉外案件462件,个案平均争议金额接近人民币6000万元,案件涉及83个国家和地区,双方均为境外当事人的国际案件有83件,外籍仲裁员87人参与贸仲的审理,约定适用英文、中英文作为仲裁案件审理语言的有115件,当事人约定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体法律。
未来,贸仲希望在各界关注和支持下与国际社会戮力同心,探索更加适合当事人多元需求的国际仲裁新模式,继续为全球当事人提供满意的仲裁服务。
编辑:李兆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