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张勇健:早期驳回制度是近年来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规则创新

2023-10-30 15:48:3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9月6日,中国仲裁周期间最高规格的盛会——2023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一带一路”仲裁机构高端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合国贸法会)共同主办,以“直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国际仲裁”为主题,就国际仲裁的实践经验和最新成果展开交流对话,展望国际争端解决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下内容是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新加坡国际商事法庭国际法官、卡塔尔国际法院及争端解决中心国际法官、贸仲仲裁员张勇健围绕论坛第二项议题“前沿对话:国际仲裁热点问题的新观察”的主旨发言节选。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非常高兴受邀参加本届仲裁高峰论坛,下面我就早期驳回制度谈谈几点认识。

昨天我惊喜得知,贸仲规则引进了“early dismissal”(预先驳回)制度。今天说这个问题,正当其时。“early dismissal”在我们现在引进的制度里,正式地称之为早期驳回制度。这个问题是近一段时间国际仲裁领域的热点之一。昨天贸仲发布了新版《仲裁规则》,即引入了早期驳回程序。

我从比较宏观一点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前期的一些思考。早期驳回制度最早是2016年版的“early dismissal”,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的仲裁规则里最早正式出现。近年来,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伦敦国际仲裁院、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等国际仲裁机构都在商事仲裁领域中引入了早期驳回制度。最新的国际发展动向是,联合国贸法会在2023年7月召开的第56届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早期驳回的指导案文草案,决定以指导文本的形式,把早期驳回的说明增补写入联合国贸法会关于组织仲裁程序的安排中。在中国的一个最新进展,就是贸仲新版《仲裁规则》正式引入了早期驳回程序。

早期驳回制度尚未发展成熟,不同的仲裁机构的规则有明显的差异,但概括来看,本质上就是仲裁庭在仲裁程序早期驳回明显没有依据的申请、抗辩或者是作出相关裁定。

关于中国引入早期驳回制度的意义,总体而言,早期驳回制度是近年来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规则创新,我们引入该制度具有增强程序灵活性和高效性方面的意义。

第一,早期驳回制度相较于快速仲裁、管辖权异议等既有规则有独立的价值,引入该制度能够进一步丰富仲裁工具箱,供当事人根据个案情况和自主意愿选择适用,尤其是该制度有利于提高仲裁程序的效率,降低仲裁成本,更好地回应并满足当事人的仲裁需求;第二,尽管商事仲裁存在一裁终局的优势,但是近年来,程序拖延、费用高的弊端日益显著,允许仲裁庭在符合条件时主动适用或者基于当事人申请适用早期驳回制度,一方面能够为仲裁庭提高办案效率增加途径,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仲裁庭施加外部压力,促使其提高办案效率;第三,引入早期驳回制度可以为仲裁庭行使程序权利提供新的操作指引,增加仲裁程序的透明度,避免法院在进行司法监督时因为缺乏规范依据导致撤裁的可能;第四,目前已经有多家国际仲裁机构引入了早期驳回制度,引入该制度有利于吸收借鉴境外仲裁制度的有益成果,积极融入全球仲裁治理,提升我国仲裁制度及仲裁机构的竞争力。

关于中国引入早期驳回制度的设想。可以预见,随着贸仲新版《仲裁规则》率先引入早期驳回程序,将有国内其他仲裁机构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类似规则。引入该制度,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思路:首先,早期驳回制度目前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我们在引入该制度的时候,尤其应当注意立足于既有的规范体系,并且植根于我们自身的仲裁实践。其次,早期驳回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在仲裁程序早期驳回明显没有依据的申请,这里存在一个效率与公正的价值冲突,应当合理设置规则,平衡价值冲突。第三,早期驳回制度旨在避免滥用程序权利,应当注意设置相对严格的审查标准,这是一个基本的互动。

具体实施层面,需要关注适用范围和形式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是否把早期驳回的适用范围暂缓适用于答辩。这次贸仲委对早期驳回程序适用的规定是,仅仅适用于仲裁的请求和反请求,不适用于答辩。其次,在实际操作层面,早期驳回适用于实体争议中的法律问题或者是事实问题,还是说适用于管辖权异议等?我个人目前倾向于认为,早期驳回制度在处理期限上晚于管辖权异议程序,事实问题往往须经过事实质证辩论环节等查明,暂时不应考虑纳入适用范围。此次贸仲引入早期驳回程序所采用的适用范围应当说也是符合这样的方向。但是,早期驳回的适用标准,应该有一个严格的规定。现在基本上大部分的规则是强调一个原则,就是明显缺乏法律依据。这基本上都是普遍适用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我们应该严格把握的。另外,程序要求方面,从贸仲规则最新的程序设计上来看,其和现在国际倾向性的做法是一致的,也就是通过严格的期限限制,予以灵活的例外处理,以期实现较高程度的程序上的效率提升。

编辑:李兆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