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指按照相关法律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代表公司从事民事活动的责任人。法定代表人对外实施的行为一般由公司承担法律后果,如果不是公司的实际经营者或股东,没有承担公司的经营风险,也没有参加公司的收益分配。因此,律师不建议帮他人挂名法定代表人。
那么挂名法定代表人有哪些风险?一是刑事法律风险,如果公司实施犯罪,作为挂名法定代表人也可能会被判处相应刑罚。二是行政责任,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逃税漏税等行为,会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在公司不履行处罚时,税务机关可能会依法对挂名法定代表人采取一些处罚措施。三是民事责任,1.如果公司存在虚构出资,或者在诉讼中有隐匿、转移资产等行为,造成损失的,挂名法定代表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2.公司经营不善,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法院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那些挂名的法定代表人往往也会因此被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如果挂名法代被限制高消费后,可以向法院申请解除。申请解除限制高消费措施的当事人,需要直接向作出限制消费令的执行法官提出书面申请,当事人需要证明其因经营管理需要不再担任法定代表人(或已经不履行法定代表人职责),且不是单位的实际控制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由法官对此进行审查是否成立。(实操中应先另外提起诉讼,将法定代表人的名字从公司中除名,拿到生效判决后再向执行法官提出申请。)
法条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第十八条:“畅通惩戒措施救济渠道。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被纳入失信名单申请纠正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失信名单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及时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对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申请纠正的,参照失信名单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办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十二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申请纠正的,执行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纠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纠正;理由不成立的,决定驳回。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驳回决定不服的,可以自决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第十七条:“解除限制消费措施的几类情形。人民法院在对被执行人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被执行人及其有关人员申请解除或暂时解除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1)单位被执行人被限制消费后,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以因私消费为由提出以个人财产从事消费行为,经审查属实的,应予准许。(2)单位被执行人被限制消费后,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确因经营管理需要发生变更,原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申请解除对其本人的限制消费措施的,应举证证明其并非单位的实际控制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人民法院经审查属实的,应予准许,并对变更后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依法采取限制消费措施。”
作者:陈小瑞、蒋歆迪、陈学宏
编辑:李兆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