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从炮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新闻大家———访新华社国内部原副主任庄重

2020-03-27 20:55:03 来源:《老友》 -标准+

文/黄进琪

新四军老战士、新华社国内部原副主任庄重,至今仍精心保存着60多年前的3件珍贵“文物”:淮海战役日记本、1949年1月5日创刊的3 期《人民前线画刊》和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在孟良崮战役中创作的《鲁中吟》4首(《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莱芜大捷》《攻克泰安》《孟良崮战斗》)手迹原件。去年,笔者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院墙外阜城路南小区庄重老人的寓所采访了庄老。

热血青年 抗日救亡闹学潮

庄重,原名庄开第(地),在白区工作时改名庄坤,笔名庄重,1917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同兴镇界圩乡,父母都是老实贫苦的农民。庄重上私塾时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后来考取灌云师范实验小学。庄重读书用功,两次跳级,3年就小学毕业,1933年被免试免费保送至省立运河师范学校。

庄重在运河师范读书期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国土上不断延伸其侵略魔爪之时。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在那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热血沸腾的庄重毅然决然地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之中。在地下党员、同乡好友、同班同学汤承裕领导下,从1934年起,庄重积极参与罢课、游行、张贴宣传标语等活动。一次,省督学来学校视察,校方极尽谄媚之能事。庄重在老师张象韦(中共地下党员)的指导下,学习鲁迅先生的讥讽笔法写了一篇《督学来了》,发表在《海洲日报》上,在校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37年4月,庄重秘密接受中共地下党的领导,联系多位爱好文艺的同学,组织“南风社”,并在徐州的《徐报》上创办了副刊《南风》,任主编。这是庄重一生从事新闻事业的起始点。

弃教从戎 抗战前线办报忙

1937年夏天,庄重于运河师范毕业后留校在实验区教书。因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飞机不断飞来轰炸,学校停办。庄重毅然弃教从戎,只身奔赴徐州,报考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办的 “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抗敌青年军团由李宗仁亲任团长,团内有中共地下组织——总支部,书记是濮恩澄(豫东南特委委员)。庄重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1938年1月,庄重经张景华、许家屯介绍,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同年10月,又由濮恩澄、余英介绍,由“民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任第五战区信(阳)应(山)边区抗日游击队第四纵队第一大队政治指导员。不久,第四纵队奉命开赴大别山四望山区进行整训,而后编入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从此庄重成为一名真正的新四军战士。他率领的第一大队在抗击日军中英勇作战、几次历险,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1939年初,庄重受党组织委派,以第五战区名义组建战地服务团并任团长。战地服务团有团员60余人,他们积极开办青训班、妇训班,发展新党员,重建信阳4区区委,为信阳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同年9月,庄重奉命转移到皖北阜阳。地下皖北特委指派庄重和濮恩澄、张景华3人,以第五战区“政一队”名义创办《淮流》半月刊,请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题写刊名。李宗仁还捐赠了200块银元。那时,在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小房里,庄重一人约稿、编稿、校对,并设计插图,把《淮流》杂志办得红红火火。后来,庄老写了一首诗《忆〈淮流〉有感》:“每忆《淮流》当年事,颍州晓月梦魂牵。难得糊涂千秋乐,老马识途万里行。”

“1940年3月,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当时按党组织通知,我马上撤回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工作。”庄重说,“我来到根据地的第一天晚上,就受到豫皖苏边区政军委员会主席、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彭雪枫接见,指定我为豫皖苏边区党委办一份高质量、鼓舞士气的机关报。同年4月,《群众导报》在永城与涡阳交界的大李家创刊,4开张油印报,两日刊。报名是彭司令员起的,也由他亲笔题写。我为副社长,社长由边区宣传部长曹荻秋兼任。那时战事频繁,边区物资极度匮乏,报社10多名工作人员,每晚只配备4钱灯油,只用1根灯草,放在碗底上照明。即便这样节约也不能满足需要,有时灯草没了,大家从军装里抽出棉花,拧成线条将就着用。”

皖南事变后,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的新四军4师奉命作战略转移,撤往津浦路东。豫皖苏边区党委改为淮北区党委;《群众导报》停办,报社原班人马改办淮北区委机关报《人民报》,庄重任副社长。1942年深秋,在33天反“扫荡”后,《人民报》停刊,庄重调任淮北区党委秘书。

庄重的淮海战役日记

华东战场 深入一线抢新闻

1945年12月,庄重进入新华社,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和华中总分社通讯部主任、《新华日报》华中版通讯部主任、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华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总编辑 (社长为范长江)。期间的1946年9月,庄重以华东总分社通讯部主任和新华社特派记者的身份,深入华东战场一线采访;1947年1月起,兼任华东前线分社编辑部主任;1948年4月,任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新华分社社长;同年10月,兼任华东前线分社副社长;1949年2月,任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副社长。

在3年解放战争中,庄重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洛阳、豫东(开封、睢杞)、济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著名战役。 他不顾枪林弹雨的危险,舍生忘死地及时报道了我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撰写了许多鼓舞人心、颇具影响的通讯和述评。

1948年12月14日,华野副参谋长张震获悉第10纵阻击杜聿明部的战斗打得十分顽强,指示《人民前线报》要多报道阻击战的范例,同时强调在战斗作风上要忍耐、 要迅速、 要顽强。那天半夜,编辑部来信,要庄重根据张震的指示为报社写一篇社论,要求第二天午前交稿。时间十分紧迫。12月15日一大早,庄重就抓紧看材料,找范例。上午10时许,2500字的《继续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积极攻击,全歼当面蒋匪军》社论写成,抄正后请粟裕、张震、刘瑞龙3位首长审改后随即发出。

庄重回忆说:“12月17日,华野前委扩大会议结束后,粟裕司令员把我和两位部长留下,研究如何对敌加强政治攻势。 粟把一份12月16日毛主席给粟裕并告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电报给我看,电报内容其中有一条是‘对杜(聿明)、邱(清泉)、李(弥)连续不断地进行政治攻势,请你们起草口语广播词,每三五天一次,依据战场情况,变更其内容,电告我们修改播发’。 粟裕对我说:‘对杜聿明的口语广播词,我就交给你了!’这是命令,我欣然接受。此前粟司令曾叫我写过劝降广播词。 我说‘我又写了一篇《劝杜聿明投降书》’。 粟裕接过稿子连看两遍,说‘好! 合乎要求,就这样发了吧’! 这篇劝降书,当天夜里新华总社就全文广播了,题目改成《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后面的署名也改了。这是毛主席为我修改的第一篇稿子。他改得好,也是我写得最快、审发最快、总社广播最快的一篇稿子,所以我很高兴。”《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威力无比,广播以后,仅12月30日一夜投降之敌就有824名,创造了新纪录。自12月16日到月终,邱、李两兵团投降官兵达6000人,相当于敌军一个师的兵力。1948 年12月底,庄重又以华野前委首长名义起草了《新年告全体指战员书》《新年告全体伤病员书》。

庄重一手策划,以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名义编印出版的《人民前线画刊》,1949年1月5日创刊,每月5日出版,连出了3期。《创刊号》上刊登了毛泽东“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题词,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和陈毅军长、华野前委首长合影等照片;有《中共中央电贺淮海大捷》的消息,还有《围攻碾庄黄匪兵团司令部》和《何基丰、张克侠两将军起义》的图片新闻。庄老感慨地说:“这3期画刊在战争条件下出版发行,很不容易。由于出版及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战斗性和影响力,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庄重80大寿时和夫人合影

耄耋之年 笔耕不辍献赤心

1952年8月,庄重调入北京,任新华社总社编委、国内部副主任。1957年10月,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到河北唐山柏各庄农场接受“劳动改造”。1961 年,庄重从劳改农场回到新华社,在国内部编辑岗位上工作了17年。“文革”中他又挨批斗,甚至被红卫兵踢断腰椎。庄老虽蒙冤20多年,但他坚信党的政策,坚信共产主义,革命信念愈加坚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庄重被错划的“右派”得到“改正”。1979年10月,庄重被任命为国家司法部宣传司司长。1980年8月1日,中央政法委员会机关报《中国法制报》(后更名为《法制日报》)创刊,庄重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庄重为《中国法制报》的创刊和发展呕心沥血,付出了很大努力。 最初的《中国法制报》只是4开4版、每周1期的小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中国法制报》由周一刊改为周三刊、周六刊,进而又改为对开4版的日报。 《中国法制报》越办越好,为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984年6月,67岁的庄老离休,但在以后的20多年里,他仍笔耕不辍,余热生辉。他先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新闻学科编委,新华社《新闻纵横》主编,《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编委、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他还整理了《淮海战役日记摘抄》,准备公开出版。

庄老的人生格言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有一首自勉诗如下:淡泊人生清如水,化为精钢不作钩。古往今来仁者寿,茹苦耕耘甘为牛。

(原载于《老友》 2011年第04期)

编辑: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