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林红
李林红 北京家理(上海)律师事务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结构变迁以及社会多元化需求增长,意定监护制度作为一项尊重个人自主意志的新型监护安排,正逐步成为律师实务中的热点领域。本文从律师视角出发,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法律框架、典型案例及实务经验,探讨意定监护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难点、操作流程与创新模式,旨在为法律从业者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
一、意定监护的法律框架与核心价值
1.法律依据与制度演进
我国意定监护制度最早见于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拓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十三条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这一规定突破了传统法定监护的局限性,将监护权从血缘关系扩展至社会组织、朋友等多元主体,体现了对个人自主权的尊重。
2.制度设计的核心价值
意定监护的核心理念在于“自我决定权”与“正常化生活”的结合。其不仅解决监护缺失问题,更通过灵活安排满足多元群体的需求,例如独居老人、多元性别伴侣、不婚主义者等。例如,上海某社会监护服务中心通过“人财分离”模式,将财产管理与人身监护分离,既保障财产安全,又避免监护人权力滥用。
二、意定监护的实践挑战与律师角色
1.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1)协议效力与执行风险:实践中因缺乏统一监督机制,监护人滥用职权或怠于履职的情况仍存在。
(2)社会认知不足:意定监护协议需要以书面形式确认,但是多数老年人对意定监护缺乏了解,部分家庭因担忧影响亲情关系而回避该制度。
2.律师的实务职能
律师在意定监护服务中需扮演“法律设计者”与“风险管控者”双重角色:
协议起草与合规审查:需明确监护范围(人身、财产、医疗等)、监护报酬、监督机制等条款。例如,协议配套遗嘱、信托文件以实现财产管理与监护的协同。
行为能力鉴定与程序衔接:律师需协助客户完成行为能力司法鉴定,并在其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后启动监护资格确认程序。
多机构协作:与公证机构、信托公司、康养机构合作,构建“法律+金融+医疗”的服务生态。如德恒律所实践中,信托机构负责财产支付,监护人专注人身照护,监督人担任信托监察人,形成制衡机制。
三、典型案例分析与创新模式
1.典型案例
重庆孤寡老人监护案:80岁廖先生通过三方协议选定社会组织为监护人,街道负责监督。此案凸显政府监督的必要性,也为社会组织参与监护提供范本。
2.创新服务模式
“监护+信托”模式:将财产委托信托机构管理,监护人仅负责人身事务,避免权力集中。例如,某客户设立家族信托,约定信托收益用于支付监护费用,同时由律所担任监督人。
四、完善意定监护制度的建议
1.立法与配套机制优化
细化准入标准:对监护人增设信用审查、财产能力评估等要求,参考上海“人财分离”模式完善财产管理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监督体系:推动备案登记与信息查询平台建设,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定期审查监护行为。
2.律师服务的专业化路径
开发标准化产品:设计分人群(如老年人)的意定监护协议模板,明确常见风险条款(如监护权撤销条件)。
加强跨领域协作:与心理咨询师、医疗团队合作,全面评估客户需求。例如,为失智老人家庭设计“双代监护”方案,同步解决父母与子女的监护问题。
五、结语
意定监护制度既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法律工具,亦是尊重个体尊严的价值体现。律师作为制度落地的关键推动者,需在法律技术层面精益求精,更需以人文关怀视角理解客户需求。未来,随着监督机制的完善与多元服务模式的创新,意定监护甚至可能成为私人财富管理与养老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助力更多人实现“享有尊严的晚年”。
(本文作者为北京家理(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本文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