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庆
刘庆 北京家理(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
一、抚养权之争的爆发
在婚姻关系破裂后,孩子抚养权的归属往往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变更抚养关系纠纷便可能随之而来。小张(女)和小林(男)是一对夫妻,婚姻期间育有两个女儿小薇和小丽。后来小张和小林感情破裂,通过协议离婚,约定两个女儿均由父亲小林抚养,母亲小张每月支付抚养费,并拥有探视权。
在小林抚养小薇、小丽两个女儿期间,对两个女儿长期进行辱骂,小林还威胁小薇、小丽“不准将家暴事实告诉任何人、不准从家中逃走、否则就打死你们”。最终导致小薇被诊断中度抑郁,小丽也十分恐惧父亲的存在。后两姐妹从家中逃离,设法联系妈妈将二人接走后报警。妈妈小张携两个女儿寻求律师帮助,要求变更离婚时的抚养权,让两个孩子彻底远离暴力与折磨。这起案例引发了我们深入思考:在这类纠纷中,该如何保障孩子的最大利益呢?
二、变更抚养关系纠纷解析
(一)法律规定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为变更抚养关系纠纷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这一规定强调了子女利益最大化原则,无论是在离婚时确定抚养权归属,还是后续变更抚养关系,都要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为首要考量因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十六条进一步明确了变更抚养关系的法定情形:“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者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二)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者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三)已满八周岁的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四)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这些规定为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应当变更抚养关系提供了具体的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比如,若抚养方突然患上严重疾病,如癌症等,无法再像从前一样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教育辅导等,那么这种情况下,另一方要求变更抚养权,法院很可能会予以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第十四条规定,离婚诉讼中,父母均要求直接抚养已满两周岁的未成年人子女,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优先考虑由另一方直接抚养:(一)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二)有赌博、吸毒等恶习;(三)重婚、与他人同居或者其他严重违反夫妻忠实义务情形;(四)抢夺、隐匿未成年子女且另一方不存在本条第一项或者第二项等严重侵害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情形;(五)其他不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
(二)常见争议焦点
1、抚养能力变化:这是变更抚养关系纠纷中常见的争议点之一。一方可能认为另一方经济状况恶化,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比如频繁出差导致对孩子照顾不周,因工作变动,无法保障孩子稳定的生活环境。在判断抚养能力时,法院不仅仅会考量经济收入,还会综合考虑居住条件、工作稳定性、有无时间陪伴孩子等多方面因素。例如,一方虽然收入不高,但有稳定的工作时间,能每天陪伴孩子,而另一方收入高却经常加班出差,无暇顾及孩子,法院可能会倾向于前者更有抚养能力。
2、子女意愿:当子女年满八周岁后,其意愿在变更抚养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合理确定直接抚养人。对涉抚养案件,未成年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充分听取其意见,尊重其真实意愿。该意见明确,未成年子女向人民法院表达意愿或者陈述事实时,人民法院可以通知社会观护人员或者其他合适人员在场陪同。陪同人员可以辅助未成年子女表达真实意愿。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单独询问、听取未成年子女意见,并提供适宜未成年人心理特点的友善环境,确保其隐私及安全。未成年子女表达的意见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并依据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进行裁判。
本案中,小薇、小丽均已满八周岁,且明确表示因为爸爸的经常性暴力,希望和妈妈一起生活。她们的这一意愿是法院判决的考量的重要因素。
3、抚养行为是否得当:一方若能证明另一方存在不尽抚养义务的行为,如长期对孩子不管不顾,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或者有虐待子女行为,包括打骂、体罚、精神虐待等;抑或是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如抚养方有赌博、吸毒等恶习,都会成为要求变更抚养权的有力理由。本案中,小张收集到小林在照顾两个孩子期间,经常对孩子们进行打骂、体罚等导致孩子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的证据,如孩子的受伤照片、孩子近期精神状态不佳等,对她主张变更抚养权非常有利。
三、案例深度剖析
(一)案件详情回顾
在小张和小林的变更抚养关系纠纷案件中,小张作为原告,其诉求明确且坚定,她希望法院能够判决变更两女儿的抚养权,由自己来直接抚养。小张认为,小林的长期辱骂殴打已经构成家庭暴力,给孩子们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为了支持自己的诉求,小张提供了一系列证据,包括孩子们受伤的照片、医院诊断报告、孩子们和小林的微信聊天记录等等。
小林则作为被告,坚决反对变更抚养权。他强调自己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两个孩子,对孩子们付出很多,小张所谓的辱骂殴打只是为了管教孩子,希望两个女儿各方面表现更优秀。更是举证了给孩子们提供的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以及亲自给孩子们制作的学习进程表,表示对孩子们的事宜都亲力亲为,尽到了父亲应尽的义务。小林还指出,小张精神方面曾经存在抑郁,没有稳定收入,因此认为小张并不具备比他更优越的抚养条件。
(二)律师办案思路
在程序审理上,我们的思路是为了隔绝孩子们的安全隐患,为了保护孩子们鼓起勇气才获得的短暂安逸,前期我们指导当事人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一、申请人小薇、小丽暂时随小张共同生活;二、禁止被申请人小林对申请人小薇、小丽实施殴打、拘禁、辱骂等暴力行为;三、禁止被申请人小林接近申请人小薇、小丽,包括但不限于到达住所、学校等经常出入场所;四、禁止被申请人小林对申请人小薇、小丽进行任何形式的跟踪、骚扰、恐吓和接触。”由于案件审理时间较长而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期限是有限的,在临近期限届满前,再次帮助当事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延长,杜绝孩子们受到危险的可能性。
因本案涉及未成年人利益,我们向当地检察院递交《支持起诉申请书》,希望检察院能够介入本案并支持原告小张起诉,支持起诉的要义是支持受损害的特殊群体起诉,使其能够通过行使诉权获得救济。检察机关依法支持起诉,体现了对特殊群体权益的保障,彰显了司法人文关怀。而本案涉及未成年人利益,未成年人的利益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核心,应当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我们希望通过得到检察院的司法救济以更好地给予当事人、孩子更大的安全感和法律支持。
在事实审理上,我们的思路是,固然优质的物质条件也是抚育孩子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小张自离婚后也一直在努力地工作生活,目前也有稳定的收入,且收入水平足以维持两个孩子的生活,孩子们的抚养权变更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锐减,为此我方也提供了足够的证据佐证,例如“工作证明、名下不动产证、父母协助抚养承诺书”等。
其次,在物质条件可以保障的基础上,孩子的精神世界才是本案应该关注的重点,我们辅导当事人准备证据材料,调取报警记录,将小林这些年来的一次次暴行尽可能地固定为证据,证据的形式较多,如聊天记录、受伤图片、视频、录音、报警记录等,梳理后按时间顺序排序,还原孩子成长中经历的一次次家暴、辱骂,这一切都是为了强调一点“家庭暴力是法律绝不能姑息的禁区,尤其涉及未成年人利益,严重的家庭暴力早已侵害了未成年人的权益”。鉴于小张因曾经不幸的婚姻被诊断出精神抑郁,我们建议其去专业医院再次做精神鉴定,结果表明小张精神状态健康,毫无抑郁倾向。且小张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更不可能有肢体暴力的倾向,更适于治愈、陪伴孩子们走出阴影、健康成长。
在庭审过程中,面对小林的反驳和抗辩,我们全程要将重点拉回本案的关键要点即家庭暴力行为的严重程度和侵害事实,孩子们痛苦的来源和诉讼的起因不是因为物质上的不足或是简单的青春叛逆,而是因为小林畸形的教育理念如“互扇巴掌、背诵家规”以及切实的暴力行为“鞭打、重物摔砸、头破血流的伤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协助法官找到本案的争议焦点,还原事实的真相。同时我们指导孩子们通过“手写信”等方式向法庭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和想法,法官单独将孩子们安排一次谈话,让孩子们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展露真实的想法,将诉讼对孩子的影响减弱到最小化。
(三)判决结果及依据
经过全面审理和综合考量,法院最终判决变更两个孩子的抚养权,由小张直接抚养,小林需按照一定标准支付抚养费。
做出这一判决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十六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者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二)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者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三)已满八周岁的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四)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
在本案中,小林因在照顾抚养两个孩子过程中存在严重家庭暴力,已经超出正常管教的范围,对她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同时,两个孩子均已满八周岁,她们明确表达了愿意跟随妈妈生活的意愿,法院依法予以尊重。从事实依据来看,小张收入稳定,也能给予孩子们更多陪伴,且居住环境适宜孩子成长。相比之下,小张在抚养条件和抚养行为上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法院基于法律和事实,做出了变更抚养权的判决,以切实保障孩子们能在一个更有利于其成长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从上述案例和分析可知,在变更抚养关系纠纷中,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规定是基础,收集充分有效的证据是关键,尊重子女意愿、关注其身心健康是核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增强法律意识,在离婚时谨慎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离婚后,即便双方关系发生变化,也要始终以子女利益为重,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本文作者为北京家理(上海)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本文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