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 通讯员 张艳 李澄
近日,在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博山分局民警的不懈努力下,一起发生在39年前的命案最终迎来了正义的审判。
时间回到1986年10月2日。当时,博山分局源泉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博山区某单位的值班室内,年轻女子周某被人杀害。接到报案后,民警第一时间赶往案发现场,并对现场实施了封锁保护。
“我当时是派出所所长。接到报警之后,一听对方说发生了命案,我就赶忙用派出所电话通知刑警队,让他们过去看现场;随后,我也带着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迅速往现场赶。到了之后,我发现死的是一个年轻女性,现场比较混乱。于是我立即采取措施,把现场保护好,等着刑警技术员过来。”时任源泉派出所所长的石志友说。
案发后,市区两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调派精干力量成立专案组,山东省公安厅也选派技术力量赶到现场,对此案展开侦查。刑侦技术民警对现场的痕迹物证做了认真细致地提取,希望能在第一时间找到犯罪嫌疑人的相关线索及痕迹。可由于当时案件现场比较混乱,勘验难度很大,没有获得太多有用的线索。
“当时有价值的痕迹基本没有,我们只找到了几条并不清晰的指纹纹线和一件血液含量极少的物证。勘查中,我们发现现场还有散落的毛发,就将现场464根毛发进行了采样,但在当时都没有鉴定价值。”已退休的技术民警王家程说。
案发后,专案组民警全力展开侦查,食宿在案发现场附近,累了就在地上打个地铺歇歇。
“那个年代没有监控,现场及附近也没有目击证人,相关科技手段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案件侦查工作全凭两条腿走访调查、摸排线索。一条条线索摸排上来,又一条条被排除,我们穷尽了所有的侦查手段,但始终没能确定案犯身份。”老刑警孙廷根回忆说,“直到我退休,案子也一直没破,这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打不开的心结”。
30多年来,博山公安接力追凶,从未放弃对案件的侦查。历次破案攻坚,都将此案纳入重点案件,组织人员集中突破。无论破获什么案件、无论在什么地方抓获嫌疑人,都会用该案的痕迹物证进行比对,希望能够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身影。
“保护好原始物证,案件终有破获的那天!”39年来,博山分局按照物证保管规定,对命案现场的所有物证进行无污染迁移及保管。其间,博山刑警大队先后3次搬迁,该案的档案资料也随着进行了迁移,但案件的所有侦查材料一份未丢,案件物证丝毫没有遭受任何污染和影响,一直保持着完整性和稳定性。
“破案的‘钥匙’就在这些一丝一毫的痕迹物证中,只要保护好这些原始物证,随着刑事技术的发展就有破案机会。”淄博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郭科建说出了几代刑警的心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3月,通过技术、痕迹、生物信息比对,办案民警终于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线索,博山区村民张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在确定犯罪嫌疑人张某的身份后,考虑到凶杀类案件抓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民警对张某展开外围布控,摸清了他的活动规律,制定了周密的抓捕方案。
不久前,专案组在张某家中将其抓获。此时,年过六旬的张某已从青年变老年,面对民警的抓捕没有过多反抗,戴上手铐的一瞬间低下了头。
在大量的证据面前,张某如实供述了杀害周某的犯罪事实。他曾经侥幸地认为,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的罪行可能永远不会被揭穿。可他没想到的是,其最终还是被公安民警抓获归案。
编辑:张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