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中,先付款、再发货的交易模式屡见不鲜,然而,一不留神就可能成为有心行骗之人的目标。近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以洽谈二手毛纱生意为由,通过伪造经营场所、库存及装车发货等手段,骗取被害人货款的刑事案,对被告人王某以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5万元。
王某曾经营过毛纱生意,因资金链断裂背负较多债务。2023年5月中旬,王某通过某视频网站结识了经营二手毛纱生意的张某。为了尽快还清债务,王某以其有毛纱库存要出清为由,向张某推销货物。因距离王某较远,张某对王某的线下经营情况并不了解。为了骗取张某的信任,王某通过社交账号向张某发送名片、店铺门头照片等,从而虚构出王某线下毛纱生意经营正常的假象。
王某让对方先打2万货款再安排出货,但张某不同意,王某就把货物装车视频和托运单发给张某,张某拨打托运单上的联系电话确认已经装车,便给对方打了钱,没承想,托运单上的联系电话就是王某自己的号码。几日后,王某再次用相同手段骗取了张某货款3万余元。因第一次订购的毛纱迟迟未到,张某心中开始犹疑,再次拨打了托运单上的联系电话,可始终无法接通。张某只得再次联系王某,见搪塞不过,王某干脆承认了自己没有货,并承诺会还钱给张某。
然而,王某却始终没有还钱。为了尽快追回货款,张某根据之前双方聊天的定位,找到王某居住的城市,并在当地派出所的帮助下找到了王某。王某答应会分批还钱,并陆续通过社交账号归还了张某1万余元。可张某几次催讨剩余货款,王某总以各种理由拖延,直至失联。张某为此报案。
王某到案后如实供述了以上事实,退还了张某剩余4万余元货款,取得了张某谅解。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履行合同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且破坏了市场交易秩序,构成合同诈骗罪。法院综合被告人王某的犯罪情节及社会危害性,对被告人王某作出如上判决。(余建华 黄欢)
法官说法
合同诈骗案与普通民事合同欺诈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实践中,对于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主要通过对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履约行为、处置财产的方式及事后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审查。本案中,被告人王某与张某洽谈二手毛纱生意时已经处于负债状态,且没有毛纱库存;在履约过程中,更是通过制造虚假发货视频、虚假托运单等方式诱骗张某支付了部分货款,以上行为能够认定被告人王某不具有履约能力和履约行为。被告人王某取得货款后并未用于生产经营,而是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在张某追讨过程中,被告人王某逃避返还等处置财产的方式能够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此提醒广大商家,线上交易存在较多风险,在交易过程中,尽可能了解交易对象的经营状况、履约能力、隶属关系等信息,对交易方提供的文件、资料等书面材料进行仔细审核确认,综合考虑后再订立合同、交付定金,避免假合同、假身份、假货源等问题引发诈骗的可能性。
编辑:孙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