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刚刚散尽,许多人家的檐角还悬着未褪色的红灯笼。一大早,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民法院什社人民法庭贴着“福”字的座机响了起来。
“廖法官好,我是你崔姨,感谢你和郭调解员,让我和儿子、儿媳吃上了团圆饭……”电话那头传来崔老太颤巍巍的声音。接电话的什社法庭法官廖锐想起了昨日发生的一幕:兄弟两人一起在调解协议书按下红指印,一旁的母亲崔老太用手帕轻轻抹去了眼角激动的泪花。
而就在不久前,崔老太还不得不与儿子对簿公堂,原本关系和睦的一家人之间,因为拆迁款的分配产生了巨大的裂隙……
老宅拆迁引纷争
“廖法官,你一定要帮帮我,我家的孩子为了拆迁款起了矛盾。现在正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唯独我家里这两个儿子互不理睬,相互埋怨,你说我这日子可怎么过啊……”不久前,家住什社乡文安村的崔老太来到什社法庭,紧握着廖锐的手,泪眼婆娑地说。
原告崔老太与老伴李某某育有两个儿子,长子李甲、次子李乙。2015年,李某某去世,生前曾与妻子崔老太在宅基地上共同修建了一套住宅。2023年,该住宅被相关部门拆迁并征收。因崔老太不识字,故委托李甲及其妻子代为签署《拆迁补偿合同》,并代为领取补偿款70余万元。但款项到账后,李甲却拒绝分配给母亲和弟弟。崔老太与儿子就分配事宜多次协商无果,一纸诉状便递到了法院。考虑该案牵扯到拆迁、继承及老人赡养等问题,不但要公平分配拆迁款,更要在化解恩怨的基础上修复母子、兄弟关系,廖锐仔细查阅案卷材料,决定上门走访了解崔老太的生活和赡养状况。
在前期走访过程中,李甲与李乙在口头上互相置气,互不相让,均不愿接受调解,坚决要求法院依法判决。“我母亲常年和我共同生活,而且是由我尽赡养义务。被拆迁的房屋也有我修建的一部分,应该给我多分!”李甲首先说道。
“这部分拆迁补偿款是父亲的遗产,所以应该由母亲、李甲和我均分。”李乙不甘示弱地回应。
崔老太则认为,修建的住宅是她与丈夫共同所有,现在丈夫去世,住宅拆迁补偿的份额应先扣除一半,剩余的部分由她与孩子均分。
在走访了崔老太所在的村组干部还有其部分亲戚之后,廖锐发现这起矛盾背后仍牵绊着浓浓的亲情。虽然兄弟二人近几年因为拆迁款起了龃龉,但平常二人都对崔老太尽心照顾,一直未有懈怠。为了化解积怨、修复亲情,廖锐决定联合调解员郭怀强在崔老太家开展调解。
敞开心扉话心结
考虑到崔老太年事已高,行动多有不便,廖锐决定驱车前往崔老太家里。
得知法官要到家里来化解矛盾,崔老太攥紧双手,早早便等在门前。望着迎面驶来的车辆,她的脸上浮现出久未出现的笑容,喃喃地说道:“你们的车来了,我的心里就有底了!”
刚踏入家门,廖锐直截了当地向崔老太和两兄弟说道:“今天我和郭调解员一起上门,咱们敞开心扉聊聊家事和心事,你们看怎么样?”
两兄弟在沉默一阵后慢慢打开了话匣子。李甲细数了十多年来对母亲的照顾细节,并且出示了当时修建房屋时自己支付的钱款证据。李乙也在廖锐与郭怀强的耐心引导下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原来,最近几年他常外出务工,确实是李甲对母亲的照顾居多,他内心很感激。但李乙身体不好,外出打工收入很少,这也导致他家庭经济困难。后来知道自己家的住宅被征收了,他考虑到自己困难处境,才对拆迁款迟迟不愿让步。
听到弟弟的真心话以及对自己多年付出的感激,哥哥李甲也不禁动容:“我也知道弟弟这么多年过得不容易,毕竟都是一家人,但是因为拆迁款的事我内心有气,也说了很多伤和气的话,现在想来也是不应该。”
兄弟二人在法官和调解员面前都流露出了真感情,“心墙”也在慢慢消失。廖锐顺势引导:“家人之间应该相互扶持、彼此关爱。我也打听了,你们兄弟二人从小关系就好,即便分家之后也一直相互来往,共同照顾母亲。现在因为拆迁款的问题不但伤了兄弟和气,还伤了你们母亲的心。别忘了,只有家和才能万事兴啊!”
调解止纷亲情圆
有了调解的基础,关键就在于确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调解方案。廖锐再次从法律法规、亲情伦理等角度,向双方释法明理,引导双方放下心结,化解纠纷。随着调解的不断深入,兄弟俩态度逐渐缓和,但对于拆迁款如何分配的问题,谁也不愿意先开口。
“不如这样,李甲,你是哥哥,你先说你的意见!”郭怀强说。
李甲闻言表态:“我愿意听法官和调解员的,你们帮我们分配吧!”李乙听到也频频点头。
在廖锐的主持下,兄弟二人达成调解协议,由李甲分期向崔老太支付约36万元,向李乙支付约9万元,剩余拆迁款归其所有。
“都是亲兄弟,要好好相处,母亲还需要你们共同照顾。只有兄弟连心,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你们说呢?”听到法官的话,兄弟俩眼眶湿润起来,连连称是。
听闻兄弟二人矛盾已经化解,李甲也愿意归还拆迁款,崔老太眼泛泪花,紧握着廖锐的手说:“孩子啊,谢谢你,谢谢你,帮了我们大忙啊!”(骆斌 叶芸嘉)
编辑:孙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