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通讯员 胡桂宏 杨玉禧
“老板,我怀孕影响工作了吗?”“抱歉,你被解雇了。”2024年初,罗女士本沉浸在怀孕的喜悦中,未曾想却迎来了职场的“特别关照”。得知罗女士怀孕后,公司多次约谈,暗示其主动离职。2024年3月,公司更单方决定将罗女士的工作地点从原办公地(成都市高新区某办公大楼)调整至距离其原工作地点较远的某工地现场。对于罗女士提出的住宿、交通等必要保障需求,公司置之不理,未提供任何解决方案。无奈之下,罗女士选择仍在原工作地点打卡上班。然而,公司却以“不服从工作安排”为由,直接解除了与罗女士的劳动合同。
权益受损的罗女士向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仲裁委员会支持了罗女士的请求,但用人单位成都某建设有限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认为,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明确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享受特殊劳动保护。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而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单方调岗需合理合法,而在本案中,公司在罗女士孕期单方将其工作地点调整至偏远工地,且未采取任何合理措施(如提供交通、住宿补贴或便利)以弥补该变动对孕期女职工造成的不利影响。该调岗行为缺乏合理性与必要性,实质上增加了罗女士履行劳动合同的难度,违反了法律规定。公司以罗女士拒绝接受此不合理调岗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构成违法解除。罗女士依法有权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主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鉴于罗女士在仲裁阶段仅主张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而诉讼过程中双方对立情绪明显,恢复劳动关系后极易引发后续纠纷,承办法官积极组织调解。最终,在法院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一致同意解除劳动关系;公司一次性支付罗女士工资、经济补偿、未缴纳的社保公积金等款项合计人民币11万元;公司归还罗女士个人证件并为其开具离职证明。
法官提醒,劳动者是宝贵财富,女性职工贡献不可替代。企业应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尊重和保障女性职工,特别是处于孕期、产期、哺乳期“三期”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任何形式的“隐形歧视”均属违法!试图通过不合理调岗、变相降薪、不提供劳动条件等手段迫使“三期”女职工“主动”离职的行为,不仅违反法律,也违背社会公德和良好用工伦理,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用工管理需人性化、合法化。确因生产经营需要调整孕期女职工岗位的,应充分协商,提供必要便利,确保调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法官同时也提醒广大女职工,当遭遇类似职场不公,如孕期被无正当理由调岗降薪、变更恶劣工作环境、变相逼迫离职等情形时,要勇于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向工会、妇联等组织寻求帮助;依法向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调解、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还需注意保留证据,例如劳动合同、调岗通知、解雇通知、工资流水、工作记录、沟通记录(微信、邮件等)都是维权的重要依据,请注意留存。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