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通讯员 袁玉钊 杜思静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人民法院大塘法庭成功调解一起农资买卖合同纠纷,不仅维护了农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也为果农争取了履行宽限期,实现了案结事了。
据了解,该案当事人黄某是一名果农,长期在某农资店赊购农药、化肥。后农资店因黄某拖欠货款,将其诉至法庭,要求黄某立即支付累计欠款4万余元。黄某则认为双方未对账结算,对欠款金额不予认可,并声称农资店出售的农药、化肥存在质量问题,要求赔偿损失。
承办法官深入了解案情后发现,黄某在农资店拿货30余次,但交易过程仅有农资店单方记账,缺乏黄某签字确认。为彻底化解矛盾,法官引导双方尊重事实、互谅互让,一方面固定欠款,组织双方细致对账,厘清并固定了实际欠款金额,另一方面释法明理,针对黄某提出的农资质量问题及其赔偿主张,法官明确告知其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规则,需提供相应证据予以证明。黄某未能提供有效证据佐证其主张。法官耐心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及可能的诉讼风险,引导其合理调整诉求预期。
在法官情、理、法并重的耐心调解下,双方均认识到自身在交易中存在的不规范之处,愿意互谅互让。最终,在法官主持下,双方均做出让步,自愿达成调解协议:黄某分期向农资店支付货款人民币2.5万元。双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至此,这起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诚信是市场基石,规范是维权保障。本案纠纷的根源在于交易行为不规范、证据意识薄弱。法官提醒,每一次规范的签字确认,都是在为自身的合法权益筑牢防线。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