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四川达州大竹检察院:一封检察建议消除“无声隐患”

2025-04-09 10:51:5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通讯员 陈静娴 

穿过一片油菜花海,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晓敏第三次叩开高家院子的大门,隔着老远她就看见牛棚附近废弃沼气罐上张贴的危险警示牌。“全都改变了,沼气罐周围杂草清理了,大门口还上了锁。”村民老高指着远处的沼气罐对张晓敏说。这份改变,始于“益心为公”上传的一张照片。

“益心为公”发现线索

2024年6月,“益心为公”志愿者通过检察云平台反映:“杨家镇太平桥村有农户养的牛不慎掉入废弃沼气池,部分人员指导救援方式不符合操作规范,相关信息被地方个人公众号转发,极易误导公众。”并附上了现场图片。接到线索后,大竹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组立即开展调查走访,发现该沼气池废弃已久且无人管护,存在明显安全隐患。   

尽管耕牛已被安全救出,但背后暴露出的农村废弃沼气设施安全隐患问题,却是一记沉重的警示。“这次去杨家镇的沿途我们看到了很多类似的废气沼气池,包括村民自建的户用沼气池。”张晓敏认为此事并非个例,深埋地下的沼气设施犹如“无声的隐患”,若预防和使用措施不当,极易发生窒息、淹溺等安全事故风险。

随着调查范围的扩大,办案组通过调阅相关资料发现大竹县31个乡镇街道有记载的农村沼气设施为5922处,但实际数量超2万多处,分为户用沼气池和沼气工程,基本为多年前政府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补贴、村民部分自筹自建或改建的户用沼气池、沼气工程等,其存量庞大,大多分布于各乡镇村社的宅基地外、养殖圈舍和主要村道旁。

走访摸排安全隐患

为堵塞安全漏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办案组兵分两路开展线索摸排。县农业农村局知晓后非常重视,立即选派负责有限空间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员组成工作组,一起到各乡镇实地走访。排查到清水镇时,村民老高十分疑惑。“一直就这么放着的,从没出过事。”老高家牛棚附近的沼气罐荒废很久了,数十米的沼气罐高耸一旁,斑驳生锈的铁门敞开,四周没有任何警示标志,墙上也没有相关设施设备安全管理注意事项。

“目前辖区内部分自建的沼气工程废弃多年,因为无人使用,导致长期疏于管理、维护,我们要对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各类隐患都进行排查。”县农业农村局介绍,随后工作组开始重点排查沼气设施是否破损、漏气、堵塞等问题。经过半个月的摸排,小组发现大竹县主要乡镇的部分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等涉农有限空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安全隐患。

办案组经过详细查阅相关资料,依据《四川省农村能源条例》《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沼气设施安全处置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迅速厘清相关部门职责分工。2024年7月,大竹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向县农业农村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全面履行对辖区涉农业生产有限空间的监督管理,重点针对农村沼气池、化粪池等安全隐患开展全面排查和整治。

被落实的检察建议

收到检察建议后,大竹县农业农村局迅速部署开展涉农有限空间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在全县31个乡镇街道辖区组织开展农村沼气设施的全覆盖摸底排查。“全县户用沼气5904口,可正常使用的有1016口,可盘活再利用的闲置的沼气设施2398口,需报废处理的2490口。全县沼气工程18处,可正常使用的有13处,可盘活再利用的闲置沼气工程4处,需报废处理的1处。”县农业农村局根据划分出能正常使用的、可盘活再利用闲置的、符合报废条件的三类沼气设施进行区分处理。

截至2024年9月,在县农业农村局的牵头组织推动下,全县分层分类召开工作培训会和宣讲会33场次,培训2430人次,走访农户5900余户,印发《农村沼气安全使用告知书》2000余份,设置安全知识图1200余份、风险警示标识牌6000余个,拆除填埋废弃沼气设施2处,整治安全隐患253处。

为推动问题隐患系统解决,2024年11月,大竹县人民检察院与县农业、应急、消防部门及辖区政府召开专题会,明确分阶段消解可报废沼气设施,将可利用沼气设施建设纳入“沼改厕”专项资金,实现沼气盘活再利用和规范改造。

行走在清水镇的乡间小道,曾经杂物堆积的沼气池周边已焕然一新。“现在每家每户沼气池外头都干净多了,隔三差五也有村干部来给我们讲安全生产作业。”老高指着围栏上新装的警示标识笑道。这份安心笑容的背后,是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之笔绘就的民生画卷。一封检察建议推动全县乡镇涉农有限空间安全隐患整改,让安全知识流动进村组院落,以检察公益履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