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2024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人民法院始终紧扣“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做深“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会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案件4575件,审结3907件。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预防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如果双方没有异议,那法院就出具调解书了”。在调解一起行政单位与企业的政府采购合同纠纷案件中,通过立案庭法官和人民调解员的努力,最终以“联合调解+司法确认”的解纷方式,高效化解了一起涉案标的273.5万余元的“百万”合同纠纷案,得到双方当事人的充分认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枫桥经验”是预防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创新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法宝。近年来,会东法院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因地制宜构建多元解纷机制,让更多纠纷高效、低成本地解决在群众家门口。联合县委政法委印发《乡镇(街道)诉调对接中心实施细则》,每月定期向政法委报送全县各乡镇、村社涉案情况统计表,助推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在县委政法委的统筹下,选派调解员2名常驻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开展诉前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案件1468件,调解成功125件,司法确认案件127件,撤诉307件,调解成功率38.07%。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感谢法院对我们企业的信任与支持”。在办理会东县某房地产公司债权人代位权纠纷一案中,会东法院审慎运用保全措施,对该房地产公司提出用未售房屋替换对其账户资金冻结的申请予以准许,并依法及时解除对其账户冻结,做到依法保障原告合法权益的同时,兼顾被诉企业的发展利益,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优质法治化营商环境。该公司负责人对法院的这一做法表示由衷的感谢。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会东法院积极发挥司法职能作用,用活司法资源,落实工作举措,聚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对已履行完毕的被执行企业,及时屏蔽失信信息,恢复企业及法定代表人信用。进行信用修复及时屏蔽失信被执行人79人次,解除限制消费166人次,准许履行完毕的被执行企业撤回网络庭审直播视频2次,以降低涉诉信息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积极贯彻落实《凉山州破产重整、和解企业信用修复办法》的工作要求,加强与县市场监管局的沟通协作,在审理会东县金锁桥矿业有限公司破产重整一案中,推进该企业在破产程序中办理股权变更、股权质押注销、解除股权冻结等相关事项、依法依规修复企业的工商信用信息。压缩涉案企业办案周期。制定印发会东县人民法院《立审执协调运行规定(暂行)》《关于审判、执行案件流程期限管理的规定》《关于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实施细则(试行)》等规定,统筹协调立案、审判、执行等部门,有效缩短涉企案件诉讼周期。受理涉企案件985件,其中适用小额诉讼程序159件,适用简易程序542件,适用率达87.75%,进一步降低了诉讼总体时长,以法治力量优化营商环境,护航县域企业发展。
提高法治建设“执行力” 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你们的努力和付出,让我看到了法律的公正和力量。在整个执行过程中,你们耐心地解答我的疑问,及时告知我案件进展情况,让我始终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近日,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中的申请执行人邓某某来到会东法院,将一面锦旗送到执行干警手中。言浅意深,话语之间全是道不尽的感激之情。
执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执行工作关乎着当事人对公平正义的切实感受,必须要千方百计兑现“胜诉权益”。但法院判决后,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是公正司法中的老大难问题。会东法院执行局对未履行的案件,向被执行人发出预执行、预拘留、预罚款等通知书进行督促,必要时强化运用司法拘留等强制执行措施。今年以来,已督促被执行人自动履行未进入执行程序的执行案件35件,涉案金额100余万元,成效显著。向劳务合同纠纷被执行人侯某发出会东法院首份《信用修复证明书》后,当日督促被执行人侯某自动履行未进入执行程序的14件案件的案款,以激励措施推动执行案件源头治理。强化联合信用惩戒机制。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540人次,限制消费503人次,司法拘留76人次,罚款14人次10.79万元。破解“查人找物”难题,联合县公安局签订《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暨执行110警务协作备忘录》,开通“执行110”热线电话,24小时快速响应。自运行以来,受理举报线索180余条,促使50余件案件执行完毕,30余件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执行到位案款300余万元。
新征程扬帆起航,新使命重任在肩。会东法院将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更昂扬的奋进姿态,持续积极履职尽责,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