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通讯员 郑巧
今年以来,四川省邛崃市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抓前端,治未病”的司法理念,不断向前延伸司法服务,深化道交纠纷源头治理,以法治力量守护群众的“平安之路”。2024年1月至8月,邛崃法院受理道交纠纷案件128件,同比下降39.05%;诉前化解道交纠纷39件,同比上升50%。
在“联”字上下功夫,构建多元解纷格局。前移纠纷化解关口,协助人民调解委员会先行调解道交纠纷,在源头上减少案件增量。针对轻微财损人伤案件,发挥“现场调解”效能,由交警部门一线“快处快调”,实现“快结快赔”,避免引发诉讼。联合交警部门、保险机构、调委会建立沟通联络机制,搭建“零距离”交流平台,分析难点、堵点、痛点,针对共性问题“对症下药”,充分释放多元联调解纷合力。抓实常态化联席,对道交案件中常见的理赔标准问题、诉前鉴定等问题进行专业答疑,明确赔偿标准,固化当事人理赔预期,实现调判统一。
在“调”字上见实效,深化诉前调解效能。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主动对接基层治理单位,构建“法院+”诉前联动解纷格局。对新收的诉前案件进行繁简分流,明确案件类型,匹配对口调解员开展调解,逐案定制方案,积极引导当事人对裁判结果做出合理预判。定期对驻庭调解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调解成功率。邀请辖区内保险机构选派自身理赔员参与诉前调解,提高保险机构参与度,“因案施策”化解案件争议焦点,让大量纠纷止于诉前。深化“诉前鉴定”机制,根据司法鉴定结果,引导当事人主动调解,提高诉前调解率。完善“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对公安部门组织调解、保险公司自行调解、调委会委托调解成功的案件,及时引导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零成本”化解道交纠纷。
在“延”字上做文章,助力减少衍生案件。将判后答疑“有疑问、必答复”模式转化为“主动答疑、随判答疑”,有效帮助当事人正确、全面理解法院裁判。建立调解履行台账,通过电话沟通、上门回访等形式实时追踪案件履行情况,督促当事人主动履行,道交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案件同比下降58.82%。立足交通运输行业特点,聚焦道交纠纷多发的深层次问题,点对点发送司法建议,充分释放司法建议治理效能,截至目前,我院道交案件的司法建议回函率达100%。结合法庭定位,加强基层社治力量联动,精选本地优秀案例,编印道路交通“口袋普法手册”,以案释法。送法进社区、学校,通过巡回审判、节假日法律咨询等形式,让群众切实感受“法在身边”。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