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爱特检合”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中心揭牌仪式在名山区人民检察院举行,做深做细做实“检护民生”专项工作,促进特定群体合法权益得到更有效的法治保障。
特定群体的保护一方面是为了确保他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名山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陈林说:“我们在开展农民工、残疾人等权益保护的过程中,与相关单位签订了很多协作机制,但随着检察机关“检护民生”等专项行动地深入开展,与各部门单独建立的机制越来越多,但跨部门的协作却成为了特定群体保护的常态。”
“爱特检合”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中心的成立,围绕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军人军属等重点人群,把“四大检察”与行政职权、社团组织功能进行有效衔接,让特定群体享有一站式的解决各类诉求的便利。
据了解,“爱特检合”的“爱”指爱护、维护,“特”指特定群体,“检”指检察机关,“合”兼有联合协作与圆满之意;“爱特”兼有爱护、维护特定群体权益和谐音“@”的到达之意,“检合”指检察机关联合有关单位、组织等合力保护特定群体权益。
结合名山区特定群体保护工作现状和问题,名山区人民检察院因地制宜与区法院、民政、妇联等17个行政单位、群团组织会签《关于成立“爱特检合”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中心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挂牌成立“爱特检合”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中心,围绕特定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探索细化分工与职责。针对涉特定群体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及社会影响较大或者新型侵害特定群体利益的问题,由保护中心组织联络成员单位同步开展联合协作,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一站式回应特定群体诉求
该区教育局工作人员龙娟说:“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收到不属于教育部门职权范围的保护线索,或者当事人的诉求涉及多个行政职权单位。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当事人诉求的一站式回应,‘爱特检合’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中心的成立,恰好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
该《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成员单位在履行工作职责中,发现涉特定群体权益保护案件线索且无职能职责时,应及时将案件线索移送保护中心,由保护中心进行研判、整合、分流给有相关职能的成员单位,由成员单位协作办理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反馈保护中心,确保非职权案件线索不遗漏,特定群体诉求有回应。
细化特定群体权益保护重点
该《实施意见》细化了5大类14小项特定群体权益保护重点,深化妇女、未成年人群体权益保障,加大老年人权益保护力度,坚决维护军人军属、英雄烈士权益保护,加强残疾人、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明确成员单位在保护中心框架下,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检察职能与行政职权、社团组织功能有效衔接,确保问题情况有人管有人抓。配套制定完善《“爱特检合”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中心信息移送书》等文书,确保特定群体权益保护制度化、规范化。
名山区人民检察院对被害老人杨某某实施司法救助中,发现其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及人均纯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低于当地低保标准,在对其发放司法救助案件金1.5万元的同时,将保护线索移送给保护中心,保护中心经过研判后将线索流转给民政、妇联联合办理,最终实现了对杨某某的联合救助。形成保护中心总牵头,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特定群体保护工作格局。
穿透式监督实现以“我管”促“都管”
名山区人民检察院依托检察监督职能,对保护中心成员单位实施特定群体保护情况进行全程评估和穿透式监督,避免对特定群体权益保护存在推诿现象。名山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龙晓雁说:“爱特检合”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中心试运行期间,名山区检察院收到各类线索20余条,流转给6个单位协作办理,先后为20名农民工追讨劳动报酬30.7万,成功推动一起长达23年的虚假婚姻得已撤销,特定群体权益保护大联盟初步形成。
名山区人民检察院在深度参与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中,深化以“我管”促“都管”理念,聚焦特定群体权益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精准提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同类问题整改。阶段性开展“回头看”总结经验成果,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为推动完善社会治理积极建言献策。(王薇)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