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分时度假、以房养老需求的日益增长,住有所居的形式和内容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居住权入典为规范多层次居住模式、满足多元化居住需求提供了法律保障。
居住权入典是基于制度创设的功能考量
居住权是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对他人住宅享有占有、使用权益的用益物权。
保障弱者生存权益、解决“居者有其屋”问题是居住权制度自诞生以来即担负的价值使命,具有强烈的社会保障属性。居住权通常为无偿设立,在期限上并无法律规定限制,除以合同形式设立外,亦可以通过遗嘱这一单方法律行为进行,有别于租赁权以有偿合同形式设立且最长期限不得超过20年的规定,在保障居住权人生存权益方面具有租赁权无可替代的功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法律人文关怀。
居住权作为民法典新创设的一项物权,如果仅在审判程序中予以适用,而在执行程序中不予以相应的关注和足够的保护,则居住权制度在实践中无异于空中楼阁,涉及居住权的相关法律文书将沦为“一纸空文”,这显然有悖于居住权制度设立的初衷和功能导向。进言之,居住权与租赁权在保障权利人占有、使用他人住宅、附属设施方面具有类似的功能属性,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执行异议复议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已经明确规定,承租人请求在租赁期内阻止向受让人移交占有被执行的不动产,在人民法院查封之前已签订合法有效的书面租赁合同并占有使用该不动产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于同样具有居住权益保障需求的居住权人,无论是出于对居住权制度创设的功能考量,还是基于对弱势群体予以现实关怀之必要,在符合特定情形时亦应当赋予其请求执行法院在居住期内阻却向他人移交占有已设定居住权之被执行人房屋的请求,在执行程序中对租赁权人和居住权人予以一视同仁的保护。
居住权入典契合生道执行的价值理念
生存权益是关系着自然人主体生命存续、发展的基本权益,包括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而居住权系为满足特定群体居住需求的权利,显然应纳入生存权益的范畴。在执行相关司法解释中,有多项规定体现了对生存权益的特别保护。如《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四条、第五条规定,在执行程序中应当保障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用房和普通生活必需品。《执行异议复议规定》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与上述内容异曲同工,要求在执行唯一住房时应为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亲属按照当地廉租住房标准提供居住用房或参照当地租赁市场平均租金标准从该房屋变价款中保留五至八年租金,给予相关主体一定条件和期限的居住权益保障。《执行异议复议规定》第二十九条基于对商品房消费者生存权这一更高位阶权益的保护,赋予商品房消费者物权期待权,在符合一定条件时有权请求执行法院排除作为被执行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普通金钱债权人以至抵押权人对其所购买且尚未过户的房屋的执行,从制度层面给予商品房消费者类似于所有权人的法律地位。此外,《执行异议复议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实际上是民法典第七百二十五条“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在民事执行领域的延伸,实现了实体法规则在程序法中的承接、延续,体现对生存权益保护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契合生道执行的价值理念。
居住权在功能上与租赁权相近
租赁权和用益物权系对住宅等执行标的享有的占有、使用权益,租赁权和用益物权人不能主张阻止对执行标的采取拍卖、变卖、以物抵债等涉及所有权转让的执行措施,但可以主张在权利设定的期限内不向受让所有权的新权利主体交付执行标的的权利,即阻却交付的权利。居住权是设定在他人住宅、附属设施之上因满足生活需要而占有、使用的权利,在功能上与租赁权相近,居住权入典法定化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居住需求提供了法律保障。(徐梓程 彭婧)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