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四川省彭州市司法局构建“一局四组四片一圈”社区矫正“三专”执法新模式

2024-06-20 16:16:5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近年来,四川省彭州市司法局紧盯社区矫正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以充分发挥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执法职责为核心,探索试点内部四个专职工作组、外部四片执法区,构建结对共建社矫圈的“一局四组四片一圈”执法新模式,逐步形成“层级分明、分工明确、执法专业、局所联动”社区矫正执法格局。自改革试点以来,社区矫正执法审批全环节基本实现闭环规范,全市社区矫正对象训诫、警告人数同比下降10%,改革成效持续显现。 

优化机构职责战略定位,加快社区矫正执法权责转型 

为进一步明确强化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执法职责中心定位,彭州市司法局严格依照社区矫正法、《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四川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等要求,明确社区矫正管理局(以下简称“社矫局”)牵头抓总“龙头”作用,统一收回受委托司法所社区矫正执法职权,专职开展调查评估、执法审批、信息化核查、执法监督、月度考核等执法工作;受委托司法所则调整为负责日常报告、个别教育等协助工作。 

按照“增优补短”的原则,市司法局统配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结构,内部调配4名政法专编、4名司法辅助人员,2名工勤、4名社会工作者、1名派驻民警共计15人,平均年龄34岁,组建起以法学、刑事执行等专业为主的社区矫正专职化工作队伍。 

市司法局积极向党委政府争取,获批600平方米独立办公场所,严格依照《社区矫正中心建设规范》,打造集应用平台、数据资源、信息化技术、“智慧矫正”重点应用等为一体的“智慧社区矫正中心”,涵盖综合管理区、监督管理区、教育帮扶区,以及社区矫正指挥中心、宣告室、心理辅导室等功能室,进一步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升级内部组织战略部署,严格落实社区矫正岗位职责 

为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执法责任管理机制,市司法局不断完善机制组建“专职”工作组。经研判,制定《彭州市司法局社区矫正试点改革工作方案》,在社矫局内设综合协调组,负责统筹协调、执法监督、档案归档等工作;设交付衔接组,负责接收文书、入矫报到、心理测评、解除矫正等执法环节;设调查取证组,负责调查评估、走访取证、文书送达等执法环节;设教育帮扶组,负责入矫教育、集中教育、公益活动等教育帮扶事项。 

各工作组按照“1+2+1”比例配备政法专编人员1人任组长、辅助人员2人、专业社工1人,制定《彭州市社区矫正试点改革工作执法流程衔接清单》,全面厘清社区矫正108项执法流程、衔接机制、岗位权责等,确保各个工作组执法环节“责任到人,标准统一”。 

为提升“专业”执行力,社矫局进一步明确执法工作动态衔接机制,根据各个工作组执法环节工作量动态变化,按照“压力分布”实时组织执法力量“支援”,特别是针对极易“承压”“累压”的环节,以及重大案件、重要活动、重点节点,形成“指挥统一、决策及时、响应迅速、团结协作、执行规范”的社区矫正执法指挥链条。

划分执法包片战略布局,强化执法区域主体责任落实 

为进一步促进全域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落实到位,市司法局探索“片区负责人+工作组组长”闭环管理机制。立足彭州市社区矫正对象“南多北少”分布现状,按照“就近方便、工作适配”的原则,将彭州市社区矫正执法区域划分为四个执法片区,并由工作组组长分别担任片区负责人,负责片区社区矫正对象管理类别调整、矫正方案制定或调整、审批事项、月度考核、信息化核查等事项,确保执法程序完整规范。 

社矫局建立社区矫正对象“高、中、低”风险等级处置流程,片区负责人确定片区社区矫正对象等级,对确定为“高风险”的,由政法委、司法局、公安局、属地党委政府及相关责任单位共监共管共治;对确定为“中风险”的,由片区负责人联合受委托司法所共同制定或调整矫正方案,落实监管教育细化措施;对确定为“低风险”的,由受委托司法所落实日常报告,片区负责人负责执法监管。 

为统一执法模式改革步骤,社矫局将片区负责人在一体化平台执法权限进行调整,便于完成平台执法流程操作,特别是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定位签到、请假审批、不假外出等重点环节,赋予查阅权限,形成“网上网下同步办案”。 

构建全域执法战略环境,形成本地结对共建社矫圈 

为进一步发挥本地社区矫正结对共建优势,社矫局统筹各类社会专业力量,将法律援助、公益活动、残疾健康、法治教育等帮扶活动引入社区矫正对象身边,积极挖掘社区矫正社会服务项目,发挥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作用。 

同时,加强受委托司法所与镇(街道)派出所、社区治理办公室以及村(社区)等合作,落实对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生活生产状况的网格跟踪筛查,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共享,与社矫局配合做好安全稳定前置工作。

此外,社矫局推进受委托司法所与镇(街道)民生服务办公室、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等合作,因地制宜帮助本地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各项帮扶,申请灵活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民生政策。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