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雯
“初心不忘:牢记为民解忧使命;耐心倾听:像家人一样理解诉求;匠心调解:精心打磨每个解决方案;热心破难:用智慧化解矛盾纠纷;恒心坚守:不解决问题绝不收兵。”
这是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长古城镇人民调解员王坤茹25年调解生涯中,自己总结出的“五心调解法”。25年时间里,她顺利调解1000多起矛盾纠纷,收获137面锦旗,被评为省、市金牌调解员,用真情和智慧书写着人民调解员的使命担当,用坚守和创新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河北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出一批特色调解品牌,涌现出一批“调解能手”,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化解纠纷,将矛盾消弭于萌芽,让和谐根植于乡土,为法治河北、平安河北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如今,一幅以调解为笔绘就的和谐新画卷正在燕赵大地徐徐展开。
打造特色调解品牌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广袤画卷中,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恰似一根红色的丝线,串起了千家万户的和谐与安宁。
“感谢王大哥,帮助我们重归于好……”2024年8月,衡水市桃城区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桃城区婚调委”)主任王金强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言语间透着满满的幸福。
“大多数夫妻来时都是怒目相对、情绪激动,通过我们耐心疏导、合理分析,逐渐让当事人平复心情,正视婚姻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王金强说。2022年,桃城区司法局推动组建桃城区婚调委,打造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特色品牌,让“有矛盾先调解”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面对婚姻家庭纠纷调处中的棘手问题,王金强探索出一套“七步调解法”,从疏解情绪、基本调查、打破防御、分析责任、灌输观念、指导方法、跟踪服务7个方面帮助当事人正确认知自我、理性处理婚姻家庭问题,真正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冲突。“四年来,我们一共调解案件1800余件,帮助800多对夫妻重归于好,实现99%和平分手。”王金强表示。
在石家庄市正定县,群众有了矛盾纠纷,首先会想到找“帮大哥”“帮大姐”帮忙,而这些“帮大哥”“帮大姐”就是正定县的人民调解员。
2012年,正定县成立“帮大哥·帮大姐”人民调解员协会,打造成了全国首创、河北唯一、具有正定特色的“帮大哥·帮大姐”调解品牌。协会成立以来,大批优秀“帮大哥·帮大姐”人民调解员活跃在田间地头、街巷院落,用乡音乡语、乡情乡俗、法律法规帮助乡里乡亲化解难事、烦心事,成为群众身边的调解员、普法员、心理医生、知心人。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人民调解员刘丽丽将矿山基因融入调解工作;张家口市蔚县人民调解员徐佃锋深耕信访调解工作;邢台市襄都区成立“史书秀个人品牌调解室”......近年来,河北省司法厅积极打造调解品牌,全省共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1323个,形成良好品牌效应,以优质高效服务实现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双提升。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是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优化良好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真的太感谢了!我保证今天回去就下架所有商品,以后绝不再犯!”近日,在雄安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调解室内,曾女士拉着人民调解员王媛的手连连道谢。
原来,曾女士在某平台上销售的一款产品,未经授权使用了河北某公司的注册商标,某公司发现后提起诉讼并要求曾女士赔偿5万元。经深入了解王媛发现,曾女士丈夫刚刚去世,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实在是无力承担赔偿。为减轻曾女士负担,王媛将曾女士情况告知某公司,并希望其能伸出援助之手。经过王媛的耐心劝导,某公司答应无条件撤诉,不要赔偿。
“案子虽然撤诉了,但调解工作并未结束。为让曾女士彻底走出侵权困境,我们及时对曾女士普及法律知识,并提醒其要仔细核对商标注册证、生产许可证这些产品的‘身份证明’,以防权益受到侵害。”王媛介绍说。
近年来,河北省司法厅全力服务营商环境建设,将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作为全省八个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之一,省、市层面共建立107个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维护市场繁荣稳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是司法行政机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河北省司法厅指导雄安新区因地制宜成立水上调解中心,打造“一站式”“综合性”调解工作平台。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搬迁、居民安置、项目投资等领域,一体推进法律服务与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全力护航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迈上“新台阶”。
织密纠纷化解网络
“娜姐!赶紧回来!12个员工情绪快失控了,有人扬言要堵路跳楼!”“堵路跳楼?!”这四个字像冰锥扎进廊坊市北史家务镇人民调解员刘庆娜的心里,来不及多想,她一路飞奔冲向北史家务派出所。
经询问得知,原来是辖区一企业因经营不善拖欠12名员工工资,总额达80余万元。“作为律师+调解员,我深知简单的法律告知无法解决问题,调解的‘桥’必须架起来。”刘庆娜和办案民警连续三天像陀螺一样在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代表之间穿梭,最终,在多次调解下,双方达成分期支付协议,矛盾纠纷圆满解决。
2021年,为响应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和发展多元调解机制,廊坊市安次区司法局北史家务司法所推动北史家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了以刘庆娜名称命名的“娜姐律师调解工作室”,派驻到公安派出所开展纠纷化解工作,同时联合镇相关部门、社区、村街,成立“联合调解协会”,编织起一张紧密的纠纷化解网络。
近年来,河北省司法厅进一步完善“诉调、警调、访调”衔接联动工作模式,各地司法行政机关积极与法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组织1.3万余名调解员入驻诉讼服务中心和“冀时调”平台。同时,推行“庭所对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在公安机关设立2610个调解工作室,组织623名调解员、律师等入驻群众工作中心和综治中心。积极推动各地建立“一站式”多元化解中心,为百姓提供有法度有温度的调解服务。
从田间地头的“和事佬”,到行业纠纷的“拆弹专家”,再到云端调解的“创新先锋”,河北人民调解员以多元方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去年以来,全省共调解纠纷54万余件,成功率98%以上,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片燕赵大地上蓬勃生长的“调解枫景”,正为法治中国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