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学鹏 王莹 通讯员 刘莉
暑假已至,不少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的洪氏宗亲携家带口专程来到福建省泉州市,探访跨越三个世纪、情牵两岸的洪氏大宗祠。
当看到墙上镌刻着宗祠历史的碑文时,他们难掩激动:“这是我们全球洪氏宗亲的精神家园,有了它,我们海内外族人就找到了根!”
2024年,随着法院执行到位,历时数十年的洪氏大宗祠权属纠纷尘埃落定,宗祠重焕生机,目前已接待海内外宗亲超3000人次。
作为文化遗产大省,福建拥有4处世界遗产、130项国家级非遗和3.3万处不可移动文物。面对保护重任,福建法院构建起“预防优先、协同惩治、注重修复、活化利用”的司法保护体系,坚决扛起守护历史文脉的政治职责、法律职责。
专业力量铺就文物保护法治坦途
6月10日,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法院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发布文化遗产保护典型案例,其中顺济桥石碑“回归”的故事让文物专家陈鹏鹏感慨万千。
故事始于2019年。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接到了一位市民反映的线索——在鲤城区开元街道王永宏的经营场所内,疑似发现了顺济桥遗址遗失已久的石碑。
顺济桥,这座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的古桥,当时已被列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点之一。
得知消息的陈鹏鹏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仔细查看了王永宏持有的“重修顺济桥记”石碑,发现其与清道光《晋江县志》中收录的碑文内容高度一致。随后,经多位专家反复鉴定,最终确认该石碑系顺济桥旧碑本体,是古代重修顺济桥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
为有效防止文物流失和损坏,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市文保部门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最终推动市文保中心向具有管辖权的海丝巡回法庭提出诉前行为保全申请。
2025年1月,海丝巡回法庭经过慎重研究,依法作出裁定:要求王永宏立即对持有的“重修顺济桥记”石碑采取保护措施,禁止改变其原状,并禁止迁移、转让、抵押、质押及运输出境。
考虑到王永宏已表达捐赠意向,泉州中院、鲤城区人民法院共同研判,确定以促成捐赠为主、司法强制措施保障为辅的处置方案。
2025年2月,王永宏与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正式签署了捐赠协议,这个见证顺济桥重修历史的石碑也将重回故地。
在福州,福州古厝与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正用另一种智慧守护古迹。已有300年历史的星安桥,因榕树根系侵蚀面临坍塌风险。面对“砍树伤生态,留树毁文物”的困局,巡回法庭通过联席会议促成修缮共识,顺利完成移除侵入星安桥桥体榕树、修复栏板条石等工程,使得星安桥修旧如旧。
“每件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密码。”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陈晓军介绍说,为守护好历史记忆、文脉乡愁,福建法院先后推出了土楼法庭、古厝法庭、海丝史迹与遗产保护巡回法庭等,有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性、法治化水平。
目前,全省建有3个遗产保护巡回法庭、9个专门合议庭,在世界遗产地、文化街区、古村落、生态保护区设有140个司法服务点。
“司法+”保障非遗远离各类侵权
“一土二釉三火功,白瓷胜玉靠手中。”被誉为“中国白”的德化陶瓷烧制技艺,2006年便荣列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然而,当“德化瓷”美名远扬时,觊觎者也悄然尾随。
2024年秋,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徐某的心血之作“福海升莲”便遭遇“撞脸”侵权——潮州某公司的仿品在某电商平台公开销售。
“仿品在电商平台售价不到正品十分之一,严重冲击市场。”徐某所在的金马车公司愤而维权。德化县人民法院通过跨域司法保护协作平台,火速启动前端联调机制,3天内对接潮州侵权方,案件得以高效化解。
“提升办案速度就是对企业创新的最大保护。”德化县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陈小鑫说。
“德化速度”的背后,是一整套创新机制: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定德化法院设立全国首个陶瓷知识产权巡回法庭,推行“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联合景德镇、潮州等八大陶瓷产区构建跨域保护联盟,实现侵权线索“一键推送、全网拦截”。
近年来,福建法院将司法保护与民俗文化、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精准扶贫相结合,强化源头解纷、前端解纷、合力解纷,让非遗远离各种侵权违法行为,推进非遗和技艺的活态传承。
“沙县小吃”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品牌影响力与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三明市沙县区人民法院牵头检察院、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建立常态化“侵权线索共享、侵权案件研判、侵权行为打击、侵权警示预防”联动机制,共同指导小吃业主商标注册、规范商标使用,帮助小吃业主树立维权防范意识。
武夷山因茶闻名、因茶而兴。武夷山法院融合“朱子调解法”,以“听、静、公”三字诀化解涉茶产业纠纷,诉前调解案件100余件,妥善审理涉武夷岩茶、建盏、竹筷侵害商标权、著作权纠纷50余件……
22条司法举措凝聚涉台文物保护合力
2025年6月,省级文保单位“简氏侨馆”首期修缮完成,这座承载两岸简氏宗亲共同记忆的清末建筑,重获新生。
两年前,简氏侨馆被鉴定为C级危险房,政府拨付专款支持修缮,但四个租户长期欠租,拒不搬离,修缮工程迟迟无法启动。
作为管理人,南靖县的三个村委会向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芗城法院一审判决解除租赁合同、责令租户腾退并支付欠款。租户上诉后,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涉台案件审判庭实地查看文物现状,组织调解未果后开庭审理,并于庭后第五日即作出维持原判的判决。芗城法院高效衔接执行,仅用14天完成全部租户腾退,侨馆终得交付修缮。
“闽台一水相连,地近人亲。”福建现有涉台文物1515处,约占全国涉台文物总数的四分之三。福建高院启动涉台文物专项保护行动,推出22条具体司法保护举措,构建“非诉解纷挺前、司法协同保障”的诉讼与非诉联动机制,并广泛吸纳专家智慧辅助办案。
被誉为“南方周口店”的万寿岩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印证两岸同根同源意义重大。三明市三元区人民法院设立万寿岩遗址巡回法庭,联合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万寿岩遗址司法保护十条措施,集中审判资源,重点打击妨害文物管理犯罪,快审快结快执各类涉遗纠纷。
平潭综合实验区内涉台文物众多,其中南岛语族文化遗址更是两岸同文同种的重要印证。平潭综合实验区人民法院与厦门大学法学院签订涉台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包括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在内的涉台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
厦门法院在鼓浪屿的活化实践更显多元。2024年,思明区人民法院以鼓浪屿法庭为平台,联合七家职能部门,共同成立“鼓浪屿司法保护协同中心”。法官们查阅古籍中的历史文脉,为重点文物建立“法律档案”,让百年历史日渐清晰可循。
从洪氏大宗祠的圆满解决到顺济桥石碑的回归,从德化陶瓷的“快保护”到武夷茶产业的“和文化”,福建法院以司法智慧织就了一张守护历史文脉的立体防护网。这些生动实践不仅让文物“活”在当下,更让乡愁“系”住未来……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