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艳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魏素娟 张蕾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法院建立红树林协同保护机制,合力守护海上‘绿色长城’”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广西法院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法治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打破壁垒
2024年4月9日,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省(区)高级人民法院共同签署红树林司法保护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四省(区)法院成立由各高院院长轮流担任组长、分管院领导担任副组长的红树林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协作法院间协调联系,统筹推进各项协作事项的落实。
“桂粤闽琼四地海洋资源丰富、山海相连,是我国红树林保护范围最广、最密集的区域。”广西高院副院长义芳介绍说,四方共同协定,以加强司法协作为路径,以共同筑牢红树林生态安全司法保护屏障为目标,确立了推动案件裁判规则统一、设立专业化审判机构、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共享专家智库等12项具体工作目标。
在广西,跨域协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生态司法保护新格局正在成为新常态。
苍梧县人民法院身处贺江支流源头,该院扛起“上游担当”,与周边的贺州市八步区人民法院、广东省封开县人民法院协作,在支流六堡河源头——飞龙湖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建立巡回办案点。
三地法院加强党建共建,推进司法协作,共同签订《关于构建贺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建立“贺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省际联络站”,强化边界地区环境资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跨区域重大复杂案件和流域负面清单风险防控预警,构建起资源共享、协调有序、协同创新的绿色审判工作格局。
目前,广西多地法院联合周边法院签署多项司法协作保护协议,通过跨区域司法联动与资源整合,统一生态保护裁判尺度、破解跨流域跨领域治理难题,形成执法司法协同保护合力,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筑牢跨行政区域的司法保护屏障。
创新机制
近年来,广西各级法院不断加强环境资源专门化建设,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现代化。
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刑事、民事、行政、执行条线员额法官组成的专业法官会议及审判团队,以及审判管理、信息宣传、理论研究等人员组成的辅助工作团队,依托“专业法官会议+专业审判团队+辅助工作团队”工作模式,不断完善环境资源案件专业化审判机制。
贵港市中级人民法院组建由刑事、民事、行政法官及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民陪审员组成的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团队6个,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法官。
广西法院先后出台多个司法审判指导意见,发布了9批71个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统一裁判标准,解决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工作的难点堵点问题,发挥司法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总体目标中的服务和保障作用。
在一起非法采矿案的审理中,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矿产资源价值等专业性问题予以说明,庭审效果突出。
“2024年,广西法院共审结环境资源一审案件8353件,一审环境资源案件受理数连续三年下降,表明广西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也反映了司法助力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积极成效。”广西高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刘茂盛说。
协同发力
2022年10月,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市委政法委等11家单位共同签署《关于加强执法监督与司法协作配合高水准推进漓江风景名胜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框架意见》,旨在通过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联动执法、信息共享等机制,实现“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检察监督”无缝衔接,形成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这一协作机制的建立,标志着漓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从单一分散的临时合作转向系统整体、制度协作的常态规范模式,有力推进漓江全流域保护、全覆盖整治、全方位提升。
从纵向的联动机制,到横向的司法协作,广西法院不断整合司法、行政、社会等多方资源,突出内外联动,破解生态治理中“碎片化”难题,推动形成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在海上,自治区高院与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海洋局等7家单位签订《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做优做强与行政执法等部门协调联动工作,开展预防性司法保护。
在林间,自治区高院与林业、公安等部门深化涉林行刑衔接,针对滥伐林木案件高发现象开展调研会商,积极推动广西林木采伐申请App上线,林农可全程网办蓄积量30立方米以下人工商品林采伐许可证。2024年,广西法院新收滥伐林木一审刑事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3.96%。
立足系统修复,广西法院坚持“一案一修复方案”,创建“恢复性司法+社会化综合治理”新机制,以“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多样化替代性方式让侵权人承担环境修复责任,探索替代性修复赔偿多元路径。
从红树林湿地到漓江碧水,从喀斯特峰林到北部湾海域,广西法院以制度创新为根基、以严格司法为利刃、以多元共治为依托,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之路。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