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法治春雨润青山

江西弋阳生态司法构建全链条环境修复机制

2025-04-15 15:22:05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孝清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舒小燕 赵明

春风拂绿,万物复苏。走进江西省弋阳县葛溪乡青龙畈山场,放眼望去,一棵棵湿地松舒展着青翠的枝丫,枫香树幼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3月12日,植树节当天,“弋阳县青龙畈司法修复实践基地”正式揭牌。这片承载着生态司法创新的沃土,将打造成为诠释“两山”理念的立体化实践样本。

在吴某某等三人滥伐林木案中,弋阳县人民法院践行“刑事追责+生态修复”双轨机制,判决被告人承担7.56万元生态修复费用。

2024年8月,上饶市府院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建立生态环境修复资金使用协作机制的意见(试行)》,构建起“专户储存、方案评审、联合验收”的闭环管理体系。同年9月,该笔7.56万元生态修复费用全额汇入生态修复专户。

弋阳县法院依托“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四长联动机制,随即函告弋阳县林业局,县林业局聘请第三方机构编制形成《弋阳县葛溪乡过港村过港组青龙畈山场复绿方案》。

弋阳县法院收到修复方案和资金使用申请后,在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导下,组织弋阳县人民检察院、弋阳县林业局、弋阳县纪律监察委员会、第三方机构召开方案评审会议,形成评审记录与评审决议,并在方案通过后由葛溪乡人民政府正式启动基地建设,通过系统性植被恢复工程,种植本土适生树种湿地松和枫香树,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从检察院公益诉讼到林业局技术支撑,从纪委监委监督到乡政府落地实施,弋阳县深刻印证了生态司法不是一纸判决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协同的“大合唱”,生动诠释了“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法治内涵。

据了解,经过系统化生态修复工程,青龙畈山场目前已种植湿地松、枫香等乡土树种7700余株,配套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生态数据实时采集。

弋阳县青龙畈司法修复实践基地成立后,创新实现修复示范、科研监测、法治教育三大功能有机统一,标志着弋阳县生态司法实现从“末端惩戒”向“系统治理”的范式转换。

“通过构建‘破坏-担责-修复-监督’的全链条机制,既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法治理念扎根沃土,又为生态修复资金规范化使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弋阳县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青龙畈司法修复实践基地的每株新绿都镌刻着生态法治的实践密码,每寸土地都见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

如今,登临青龙畈山场极目远眺,司法修复基地的牌匾在春阳下流光溢彩。

当司法利剑化作润物春雨,这片重焕生机的土地不仅书写着荒山复绿的生态奇迹,更昭示着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力量。

“从个案裁判到系统治理,从资金监管到多元共治,弋阳县实践有力印证了‘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路径’的深刻命题。”弋阳县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进一步深化府院联动机制,探索碳汇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等制度,构建“司法修复+社会参与”治理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公益植树、生态法治讲堂等活动,不断推动群众从环境治理“旁观者”向“建设者”转变。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