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红旗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王达
2024年,郑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受理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各类案件555件,审结531件……3月30日,《法治日报》记者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近年来,河南高院持续深化黄河流域审判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统一由郑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审理,细化归口审理案件的范围和职责,促进审判职能、人员、理念的实质融合。
郑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深入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专业审判队伍建设,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创新修复举措
某建材公司与当地村民签订承包合同后,未经当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占地建设厂房、堆放砂石毛料、成品石砂、垃圾等,造成50余亩耕地的种植条件严重毁坏。案件审理中,郑州铁路运输法院通过发送司法建议,协同自然资源部门监督被告人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生态修复。经联合验收,非法占用的土地恢复原貌。
“我们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引导被告人及时修复受损耕地,恢复被占用农用地原貌,化解了案件背后潜在的行政、民事争议,体现了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审判,积极融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格局,共同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司法理念。”郑州铁路运输法院党组书记张东方说。
“郑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引导违法行为人积极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并将修复情况作为案件裁判的重要考量因素。”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郑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坚持恢复性司法理念,以严格公正司法助力黄河湿地、林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立足不同环境要素修复要求,探索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技改抵扣等多元化生态修复方式,建立“法院裁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生态环境修复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参与主体多元化,形成共建共享的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格局。
注重综合防治
兰某等3人合伙购买某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批树木,因其没有办理采伐许可证,为逃避打击,采取“多次少伐”方式,先后19次将所买树木采伐并售卖。案发后,3名被告人主动投案并自愿退缴违法所得。
郑州铁路运输法院一审认为,3名被告人违反森林法规定,在黄河滩区滥伐林木,数量较大,构成滥伐林木罪,且系共同犯罪。综合3人自首、认罪认罚、自愿退缴违法所得等从宽情节,依法判处3人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黄河滩区是维护河道稳定、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屏障。被告人多次在黄河滩区滥伐林木,直接破坏滩区植被,加剧水土流失风险,影响黄河行洪安全。本案的公正审理有利于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定,保护黄河沿岸水土保持功能,共同守护黄河流域绿水青山。”张东方介绍说。
郑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依法惩治黄河河道非法采砂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黄河河道管理秩序,加大黄河流域水、土壤、大气污染惩治力度,严厉制裁恶意侵权人,助力黄河流域各类污染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及时审结涉黄河滩区违法建筑拆除、围垦养殖案件,支持行政机关清理河道障碍物,整治黄河湿地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现象,保护黄河湿地安全。
打造便民渠道
如今,在黄河沿岸开展“以案释法”巡回审判活动,引导全社会自觉守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共促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是郑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的常态化做法。截至目前,郑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已在沿黄建立7个巡回法庭,大力开展巡回审判,把庭审开到黄河岸边、田间地头,解决当事人诉讼难题。
为防止跨行政区划管辖改革后导致当事人诉讼不便、成本增加等问题,郑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探索建立跨域立案、巡回审判、协调联络等环境资源审判司法协作机制,积极推进智慧审判和诉讼便民服务措施,充分运用网上立案、电子送达、网络阅卷、网上庭审等诉讼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便民诉讼服务渠道。同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