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莎莎
如今,位于江苏昆山的某自动化设备公司重新投入经营生产,厂房内一片火热景象,整齐码放的货物等待装箱。此前,该公司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债务困境,拖欠数十名职工工资200余万元,无力经营,相关诉讼、执行案件陆续进入昆山市人民法院。
后经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执破融合”团队测算,若将公司不动产按现状拍卖处置,变现难度大且价值有限,债权清偿比例较低。考虑到公司虽处于债务困境,但仍保持生产经营能力,且持续有新项目订单预期收入,“执破融合”团队认为保障公司继续经营更有利于持续产出经济效益,实现债务人资产价值最大化和债权人利益最大化。
最终,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确立了盘活优质资源、促成债务和解、实现救治重生的工作思路,“执破融合”团队指导管理人引导债务人通过和解方式化解债务危机,进一步提高债权人清偿率。后经债务人申请,法官裁定该公司转入和解程序。最终,该公司得以“起死回生”。
这只是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输血”救治有经营价值的困境企业的成功案例之一。近年来,昆山法院坚持将“救治”作为破产审判的核心价值理念,持续深化和创新应用“执破融合”机制,于2023年11月率先在全国设立企业重整服务中心,集聚破产程序中司法、行政、社会中介机构、投资者等多个主体优势,为困境企业提供“诊疗式”救治服务。
据了解,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探索企业困境等级诊断机制,根据企业资产负债、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研判挽救价值和再生可能,按照短期困难型、中期艰难型、长期危困型、落后淘汰型四个等级,分别提供和解、预重整、重整、清算等保护方案及融资渠道支持,企业救治成功率增长1.42倍。
除昆山外,江苏各地法院积极推动设立企业重整服务中心,搭建投资招引、融资纾困、资产处置、债务化解等平台,以更低成本、更优效果实现资源重配和企业重生。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江苏法院在实践中探索开展“执破融合”,推动执行和破产两种程序从“单向移送、前后衔接”变为“双向互促、一体推进”,通过理念融合、力量融合、手段融合,有效畅通“执行不能”案件出口,使僵尸企业“移得出、破得快”;有效前移破产重整启动关口,使危困企业“治得早、救得活”;有效叠加执行和破产程序效能,使大量矛盾纠纷实质化解。2024年,全力保障债权人公平受偿,推动病企救治,执转破企业7600家。
江苏法院还持续深化府院协调联动,破解堵点痛点问题。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省数据局建设完成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系统,为破产管理人提供“一站式”线上查询服务,可实现13个事项、39个内容一次核查,实现破产企业财产快速精准“画像”。各地法院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妥善解决复工续建、污染治理、职工安置、安全生产等各类问题,充分运用行政、市场、社会等各类资源,开拓网络电商、商业银行、地方商会等资产推介渠道,着力提升破产财产处置效果。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