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各地检察机关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

善用数据模型做好办案“后半篇文章”

2025-04-14 15:50:34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凡超

出入口的坡道更加平缓,停车场增设了无障碍停车位,特殊教育学校附近建设的“星星花园”增设语音提示器、数智盲道……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推进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公共场所正悄然发生着可喜变化。这些改善的背后,是检察机关以数字化监督手段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提质升级的创新实践。

“我院研发的公共建筑物无障碍设施配备不规范模型,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大数据平台上架后被全国各地72家检察院应用125院次,不仅推广应用数排名全省前十,更为全国‘有爱无碍’城市建设提供了‘张家港方案’。”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周晓东表示,大数据监督模型已成为检察履职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船”和“桥”。

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数字检察战略,围绕“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数字检察工作模式,以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为契机,构建并应用了一批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以数字检察赋能做好办案“后半篇文章”,以个案办理推动类案监督促进社会治理。

数据筛查

精准发现问题线索

“目前,违规发放的4920元高龄津贴已被追回。”近日,江西省铜鼓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对办理的一起违规发放高龄津贴案件开展回头看时,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道。

今年1月,铜鼓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县域内存在老年人高龄(80周岁以上)津贴发放不规范问题。部分老年人已经去世,但其高龄津贴仍在继续发放。该院立案后开展调查核实,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数据进行筛查比对,发现相关单位和乡镇存在信息沟通不畅通、动态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之后,铜鼓县检察院依法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监管职责,与相关部门加强信息对接,对应发未发人群开展补充申报工作,对不应发而错发的高龄津贴予以追回,加强对高龄津贴发放的动态管理。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检察院开始试运行“刑事犯罪数字地图”。通过这张地图,该院承办检察官发现某商业中心附近醉驾案件多发,经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和实地走访查明,该商业中心地下停车场面积较大,指示引导标志不明显,且部分地区信号较弱,存在“难以通过手机软件叫到代驾”“代驾交接困难”等问题。为此,该院及时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该商业中心开展整改工作。

“‘刑事犯罪数字地图’是将检察办案数据注入电子地图中,从而实现犯罪信息在地理经纬度上的可视化呈现,为深化犯罪治理、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武昌区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全国检察机关研发运用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已达6000余个,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680余个,其中有136个模型针对幌子公司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问题开展数据碰撞、线索筛查,为检察机关以个案办理推动类案监督促进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数据集成

释放法律监督动能

“我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工作也很顺利。”今年初,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在回访被救助人小李时,小李说起了自己的近况。

2024年,房山区检察院通过“大数据+对比分析”的筛查方式,发现了亟须救助的小李。在超市打零工的小李是一起故意伤害案的被害人,伤情为重伤二级。被告人最终被判处相应刑罚,但没有赔偿能力。面对高额治疗费用,小李的家庭陷入困境。

房山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第一时间开展实地走访,认真核实了小李的实际情况,并当场帮助其办理司法救助申请事宜。该院随即提请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开展三级院联合救助,并通过协助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对小李开展多元救助帮扶。

为努力实现司法救助效果最大化,北京市检察机关聚焦重点救助群体,主动对接妇联、残联、民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部门,积极打通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数据壁垒,实现救助对象的数据集成。2024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经数据比对碰撞,发现符合救助条件的未成年人131人、残疾人53人、退役军人军属34人、困难妇女233人。

当前,深挖内部数据,打破外部数据壁垒,构建起检察系统部门间、政法机关各单位间高效协同的信息桥梁,是提升法律监督质效的重要一环。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与江西省大数据中心、河湖长办公室、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厅等单位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定期获取政务数据、“12315”平台数据等。新余市人民检察院在市政务数据中心新建检察业务主题数据库,共享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社会事业管理方面的数据。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主动融入广州市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建设,完成系统接入和相关信息的共享对接,实现了与公安机关、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各类案件与文书的交互,完成网上受理审查逮捕案件、提起公诉、通知法律援助等办案流程的数字化流转,不仅大幅缩减了时间成本,更显著提升了司法机关协同作战能力。

数据牵引

提升案件评查质效

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字检察赋能“三个管理”(业务管理、案件管理、质量管理)提供了实践路径。

近日,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检察院应用自主归集、自主研发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创新打造“1+1+1每案必检”工作模式,即由1名员额检察官带领1名书记员,用1周时间完成对2024年所办刑事案件的全面筛查,促推司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为推动落实“每案必检”要求,东西湖区检察院依托数据赋能,从既往监督个案中总结监督点位,立足检察业务应用系统统计及文书检索功能,完成批量案件筛选排查,走出了“每案必检”的轻应用模式。

“我们院年均办案3000余件,传统人工抽查方式只能覆盖6%左右的办案量,存在监督覆盖面不广、监督效率低的问题。”东西湖区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副主任冯君坦言。

面对案件评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年初,东西湖区检察院通过全面梳理近年来的案件质量评查报告、流程监控台账、业务数据分析报告、检务督察台账等资料,汇总全国、省、市及本院的案件分析研判报告,对标上级院专项工作要求,针对办理的刑事案件,形成切实有效、精准发力的23个监督点位,实现了对刑事检察易发问题的精准剖析,有效提升案件评查水平。

近段时间,以数据赋能提升案件评查质效的实践在全国检察机关并不鲜见。

为探索基层院建设管理的“最优解”,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升级“三个管理数智系统”,涵盖宏观业务研判、数据管理、智慧评查、员额检察官质效管理、一体化履职管理五大模块,助力打造更加科学、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为提升模型研发实效,金水区检察院全流程落实“业务+技术”协作配合机制,要求业务部门干警在每一起案件办理过程中,都注重归纳数字检察监督点,积累规则思维导图,将大数据思维融入日常办案。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用检察数字化赋能“三个管理”,成为新的必答题。各地检察机关正持续优化检察管理,推动构建检察“大管理”格局,贯通推进“三个管理”,统筹建立健全宏观业务质效分析、共性业务指导、案件流程监控和案件质量检查评查等制度机制,更好保障高质效办案。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