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晨
3月19日,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西长安街派出所“长枫调解室”内,一场因窗户扩建了4公分引发的邻里纠纷正在被化解。
71岁的退休法官刘兰松、西长安街派出所副所长姚晓腾、西长安街司法所所长谭秀云、街道房管所等职能单位工作人员与公益律师邱克围坐在调解桌前以案释法、疏导当事人情绪,厘清法律边界,共商解纷良策。
“窗户扩建你提前跟对方说了没有?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一天不解决,一天心里不舒服。都退一步,少添点堵,本来是小事,可别闹出大事。矛盾升级之后,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刘兰松一席话,让剑拔弩张的当事人陷入沉思。
这起风波起源于一场发生在胡同平房里的矛盾。朱女士与刘女士两家是邻居,因平房装修问题争执不休,甚至悬挂八卦镜“斗法”。
“谈不拢,就互相摆八卦镜,这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吗?我从警十几年,见到的双方互掐的结果只有两败俱伤。如果窗户扩建之前通过社区警务室提前沟通一下,都不至于发展成现在这样。”姚晓腾劝道,“法理上您亏着呢,情理上就让一让,不要说得理不饶人的话。闹到最后,赢家也是输家。”
“从前,让他三尺又何妨。现在,见面还是好邻居。”多方劝解下,最终双方约定回去后摘掉镜子、加装挡板,握手言和。
“本来是件很小的事,没想到惊动这么多人。这下简单,买个板子就解决了。”朱女士说。
这场调解不仅平息了矛盾,更让“六尺巷”的传统智慧在现代社区焕发新生。
同日下午,一面锦旗送到调解室,上面写着“讨薪维权伸正义,警徽闪耀暖民心”。这背后,是一场从“救火”到“防火”的跨越。
“我们从去年6月起,陆续接到多起辖区内某超市配送员劳动薪资纠纷的警情。30余名配送员因合同层层转包、劳动关系认定模糊陷入讨薪困局。”姚晓腾翻开调解卷宗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双方签订的‘自由职业者服务协议’合同有利于资方,配送员难以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渠道解决纠纷。”
2月26日,西长安街街道“吹哨”多部门约谈某超市上级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通报和责令整改。
街道启动“社、室、街、院”四级流转机制,第一时间将辖区某超市与雇员之间的纠纷纳入疑难案件处置流程,由街道主要领导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月例会上进行专题调度,组织司法所、民生保障办公室、派出所、消防等多部门成立专班,锁定争议焦点。同时,依托“简单纠纷社区化解、疑难纠纷街道跟踪”机制,制定“约谈整改+联合调解”双轨方案。
姚晓腾厘清矛盾焦点为制式合同违约条款的效力及合同中乙方配送员的知情权;谭秀云平衡情理法安抚双方情绪;邱克发挥专业优势对合同效力、双方事实劳动关系成立等方面进行专业解读;刘兰松凭借丰富的审判、调解实践经验,综合矛盾焦点,释法说理,给双方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并当场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
成功调解这起纠纷案件后,各方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持续践行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理念。
司法所为某超市提供相应指导,完善用工管理制度,避免今后再出现同类纠纷,同时向辖区其他商家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升企业依法用工意识。“长枫调解室”陆续调解成功4起配送员与某配送公司的劳资纠纷,法律专家团在调解成功后对配送公司的合同签订流程、合同内容等作了细致的审核把关,避免再出现此类矛盾。
“长枫调解室”内的墙上有一行字:“长安街上护平安,西绒线里促和谐。”4公分窗户的谦让背后,是情理法的精准平衡;巧解配送员“讨薪困局”,见证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韧性。
矛盾纠纷化解的速度,印证着基层治理的升级。
从家长里短的窗户之争到错综复杂的劳资纠纷,2025年初升级打造的“长枫调解室”成了纠纷终点站。其核心在于一套三级调解机制:简单纠纷社区化解、复杂案件专家介入、疑难问题多部门联动。
“未来,西长安街派出所将用好‘长枫调解室’法律专家团这一机制创新,持续深化‘三所联动’模式,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长安街派出所所长李楠说。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