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一纸调解书托起英雄遗愿

吉安中院做实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25-04-07 13:58:25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辉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罗良华 陈煜霄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调解室内暖意浓浓,6名当事人主动提出与法官合影留念。一起历时半年多的抗美援朝老兵遗产继承纠纷,在承办法官春风化雨般的调解下,终以亲情和解画上圆满句号。泛黄的军功章不再映照子女们的争执,而是化作凝聚家族情感的纽带,在司法温度中重焕光芒。

故事要从2024年5月说起。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某某溘然长逝,但未立遗嘱。其6个子女因遗产分配问题产生分歧,矛盾逐渐激化,最终诉至法院。

一审法院判决与被继承人张某某共同生活的张某甲、患病且生活困难的张某乙各继承20%遗产份额,另外4名子女各继承15%遗产份额,张某某生前唯一住房归张某乙所有。张某甲不服,以与被继承人张某某共同生活且尽赡养义务较多为由向吉安中院提起上诉,要求增加遗产继承比例,六兄妹亲情降至冰点。

本案系家庭内部矛盾且六兄妹间存在较深的亲情纽带,二审若仍以判决结案恐难实现各方满意。如能以调解方式定分止争接续亲情,则能最大程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

收到该案上诉材料时已临近春节,作为承办法官,如何快速找准案件的切入点是诉前调解的关键。

联系一审承办法官、了解未能达成调解的原因、询问案件审理过程、与案件当事人及代理律师沟通……一项项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二审法官变“坐堂办案”为“一线化解”,用司法柔情缝合亲情裂痕。

“我照顾父亲这么多年,一审法院判决给我的继承份额太低了。”“张某甲与父亲共同生活期间,父亲已补贴她很多。”然而,第一次二审诉前调解,双方你来我往,矛盾有升级趋势。如何用司法的温度实现老兵的遗愿,消弭兄妹的隔阂,重铸破裂的亲情?承办法官在盘根错节的家庭关系中苦思冥想。

“老人保家卫国令人钦佩,你们作为红色基因传承人应该感到骄傲。老人临终遗言希望你们兄妹团结、家庭和睦,作为儿女难道连老人的这一点心愿也不能实现吗?”承办法官采取“背靠背”方式,对六兄妹逐一进行调解。

从法理到情理再到亲情伦理,从法律到案例再到身边实例,承办法官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当事人从情绪激动到轻声细语,从面红耳赤到面带微笑。经过数次耐心细致的沟通,矛盾渐趋缓和,差距进一步缩小。

春节过后,得知各方对调解的分配方案仍未达成一致,承办法官决定开展第二次现场调解,再次把司法服务送到当事人身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法官的不懈努力,数次调整分配方案,六兄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签署调解协议并当场承诺,今后会加强沟通,共同维护家庭和睦。

为保障案涉房产顺利过户和遗产分配款项及时申领等执行问题,承办法官积极延伸司法服务,在送达调解书后主动赶赴安福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现场协助当事人办理房产过户手续,做实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这场关于英雄遗产的纷争中,吉安中院不仅是矛盾的裁决者,更是温情的传递者、家风的守护者。在司法的天平上,不仅称量着是非对错,更衡量着人间的温情冷暖。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