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人民法院创新推进金融借贷纠纷预防化解

探索“漏斗式”调解路径批量解纷

2025-03-27 14:56:48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昊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纠纷不断涌入法院,给金融审判带来新的挑战。为进一步加强信用卡纠纷源头治理,最高人民法院向有关部门发出2号司法建议,得到积极响应和落实。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法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法院信用卡纠纷一审收案同比下降26.7%。

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一头连着金融安全,一头关乎群众生活、民生保障。人民法院如何立足金融借贷纠纷的特点规律,与各方一道共同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迈向更高水平?“突出诉调联动激发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化解纠纷内在潜能”“搭建机制建立分层递进解纷路径”“发出司法建议”……《法治日报》记者采访多家人民法院,了解他们在金融借贷纠纷预防化解方面的创新实践。

打破多重僵局

北京市西城区是北京市金融业的主要承载区,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案件收案较本市其他法院更加集中、数量更多,该院也由此成为探索金融借贷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前沿。

“信用卡纠纷中,银行实现债权的传统模式可能要经过自行催收或委托第三方催收、诉前准备、起诉、送达、开庭、宣判、强制执行等环节,欠款人则可能被列入失信人名单并限制高消费等。”西城区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舒锐说。

“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未充分考虑欠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未作出个性化、具有可行性的还款及调解方案。”舒锐说,因此纠纷容易导致多重僵局——法院案件量压力大、调解率低、缺席判决率高、案件周期长、执行到位率较低,欠款人被执行后还款能力更为恶化,银行债权难以实现。

如何打破僵局?“构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良性闭环生态。”舒锐说,近年来,西城区法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依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共同打造的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自主开发西城区法院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推出金融纠纷先行调解“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低成本、高效率、实质性化解金融纠纷。

“由金融机构承担起社会责任,充分考量欠款人困难情况,提供一定分期、减免政策,为实质化解纠纷创造条件。”舒锐说,西城法院建立金融纠纷诉调对接机制,通过各调解组织设立调解工作室、每季度召开诉调对接联席会议、加强对特邀调解组织及调解员的指导与培训等方式,实现金融纠纷处理的全流程标准化。

建立“漏斗式”分类施策、层层递进的调解路径,根据纠纷处理阶段及案件实际情况,建立四种调解模式,金融机构与欠款人若能主动沟通达成调解方案,可通过特邀调解组织签订调解协议;如无法达成协议,金融机构也可选择调解机构委托调解;前两种模式均无法化解的纠纷,可纳入法院批量通知引导调解模式,在法院的指导与调解机构的组织下进行调解;前述模式均未能化解、原告起诉的案件,在调解阶段,引入法院调解员进行调解。

此外,西城区法院还针对银行的各类产品制作示范判决45份,就双方容易产生争议的焦点形成判点88个,发送给调解组织,不仅为调解组织解纷提供基础与范本,也让当事人能够稳定、可预期地了解诉讼风险,帮助当事人减少分歧、达成共识,促进案件调解及履约。

舒锐说,通过“漏斗式”调解路径的四重筛选,对大量纠纷进行有效分流、批量化解,目前批量案件的调解成功比例超60%,达成协议后自动履行率逾90%。近年来,各方共同化解金融案件4万余件,帮助4万余名群众挽回信用,助力金融机构回款数十亿元,为各方节约诉讼费用达数千万元。

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省宁德市是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之一。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曾鸣介绍说,普惠金融业务中的一项,是将信贷资金向有创业潜质的家庭农场等倾斜,提高群众的致富内生动力。

“但此类普惠金融多为无抵押贷款,家庭较困难群众和小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经营管理不善,较易引发欠贷纠纷。”曾鸣说。

如何让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保证金融安全?曾鸣介绍说,宁德中院推动全市各县区同步成立普惠金融司法协同调处中心(以下简称调处中心),联合市发改委、金融办等部门成立宁德市普惠金融司法协同中心,建立健全联动协作、诉非衔接、信息共享、定期通报等10余项普惠金融司法协同机制,实现“调立审执”一站式多元解纷,实现金融纠纷案件下降,调解协议自动履行率上升的双向优化。

“调处中心提供免费调解服务,零成本的解纷方式有效提升当事人参与调解的意愿。”曾鸣说,法院还引导金融机构出台调解优惠政策,促进了纠纷“一次性”快速化解。

古田县人民法院紧扣当地食用菌特色产业金融需求,促成大量涉农信贷纠纷当事人快速达成调解协议;屏南县人民法院在古村龙潭打造“普惠金融+文创”多元调处模式,有效减少文旅产业贷款违约率;蕉城区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5G+”海上巡回法庭,线上调解成功的普惠金融案件占比达60%以上……针对“普惠金融+茶园”“普惠金融+果园”等特色贷款业务,宁德法院创新“司法+金融+产业”的融合治理模式,实现“调解一案,稳定一行,普惠一方”。

加大协同力度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落地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占全市总量的80%。近年来,崂山区人民法院聚力打造更加快捷、智能、高效的金融纠纷化解模式。

崂山区法院金家岭人民法庭四级高级法官朱翠玮介绍说,崂山区法院充分发挥要素式审判机制作用,积极向金融机构推广要素式起诉状模板,引导当事人规范表述诉讼要素、准确提炼事实要素、围绕争议要素进行辩论。持续简化审理流程,推行门诊式、菜单式庭审,集中时间多案连审、类案同判。坚持“程序简化,当事人权利不减损”理念,积极拓展支付令、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进一步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截至目前,支付令和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提升至88%。

记者了解到,崂山区法院、西城区法院等人民法院均从加大司法与金融监管的协同力度、完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加强授信审查和授信后跟踪、规范债务追收和不良资产处置、强化银行内部风险管控和人员管理、落实最高法2号司法建议等方面,向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促进规范经营,防范潜在风险。除了有效化解“存量”纠纷、预防“增量”纠纷之外,人民法院还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撑保障高效率化解批量纠纷,提升群众司法满意度。

西城区法院将人脸、短信身份双识别及网络签约区块链存证等技术与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相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在线调解平台创新“一案一空间”理念,加入即时通讯功能便于当事人在线沟通,采用异步签约等技术手段,提升调解效率。

崂山区法院等6部门共同建立“央地协同”联动化解金融纠纷工作机制,设立集诉前调解、法治宣传、司法确认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解纷平台——“金法E站”。

宁德法院结合开展“宁人息事”无讼创建工作,依托人民法庭、法官工作室、巡回审判点等乡镇、村居全辐射多元解纷平台,提供“上门+上网”调解服务,使普惠金融纠纷有效预防、有效分流、有效化解。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