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创新工作模式

“管教医”一体发展提升戒治效果

2025-03-22 11:55:40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锋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舒丹丹

“妈,我再也不违反纪律了,一定服从民警管理,好好接受戒治。”近日,在重庆市渝北教育矫治所一大队戒毒人员大会上,戒毒人员蒋某讲述了自身的戒治经历和转变。据了解,蒋某母亲身患疾病、家庭困难,民警得知后积极协调街道为其家庭成员办理了低保。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民警慢慢融化了蒋某内心的“坚冰”。

近年来,重庆市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戒毒医疗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一体两翼”工作部署,实体化推进区域协同合作,深度融合“管教医”一体发展,面对常年收治病残率高的压力,积极探索建立“3+4+5”医治工作体系,实现了年外诊外治率同比下降2.8%的水平。

“三联”提高戒毒医疗规范化水平

全系统围绕医务专业人才缺乏的瓶颈制约,坚持“专门培训+专业帮带+专兼联动”的模式,持续提升专业队伍力量。今年,全系统已累计组织专科人员免费参加重庆市卫健委全科医生、慢性病及危重疾病防治等共8大类16项培训,9名业务骨干参加“重庆市基层精神专科培训西部试点项目”学习培训,110名基层民警获重庆市急救中心制发的急救员证书。

此外,全系统立足硬件设施设备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内外联动的形式,借助社会资源扎实巩固医院建设“硬”基础。目前,系统内10个戒毒场所已形成“7院+3所”的保障格局,即1家戒毒专科医院、1家戒毒康复医院、5家一级综合医院和3家医疗中心,均取得戒毒治疗科或精神科药物依赖专业资格认证。

全系统坚持“内强外联、内外聚力”的一体化保障措施,通过加强专科联盟,不断提升场所医疗技术水平。如重庆市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以理事单位身份加入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组建的精神卫生专科联盟,设立精神异常戒毒人员治疗专区;与市公共卫生中心签订艾滋病防治专科联盟;联合5家三甲医院建成远程诊疗平台,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影像及心电诊断、远程教育。

“四创”擦亮戒毒医疗特色化品牌

全系统不断创新三点诊疗、三色预警、三层研判、三类研究的“四创”机制。场所推行大队巡诊点、车间坐诊点、医疗中心诊疗点“三点联动”,完善医疗工作“大队责任人”制度,实现一队一医、分组分片、轮值轮换、包干包责,31名驻队医生实行“7×24”全天候动态巡诊。

为推动“管教医”一体化工作,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严格执行医生下沉基层一线的工作要求,在基层大队设置5个医疗点,通过医护人员24小时监区值班巡诊,严密观察重点患病戒毒人员。“在推行医护人员下沉一线的同时,场所医生每天要到各大队巡诊不少于3次,确保巡诊率达100%。”未戒所卫生所院长封林莉说,场所还在大队、康复训练现场配置急救箱、担架、制氧仪等急救设备,同时加大基层民警急救员资质获证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场所的医疗救治水平。

此外,全系统综合运用“中医汤药、仪器辅助、养生功法”治疗戒毒人员稽延性症状,建立起全市戒毒医疗项目库特色项目10个。

“五防”加强戒毒医疗专业化管理

全系统坚持从入所预防、筛查预防、隔离预防、特病预防、宣传预防着手,不断加强戒毒医疗专业化、科学化管理。目前,重庆涪陵强制隔离戒毒所正探索建立戒毒医疗监测预警体系,掌握新收治人员病史和实际情况,分析戒毒人员个性和共性的病源规律,对戒毒人员健康状况、疾病情况做到事前预警、事中防范、事后评估。

全系统还充分发挥重庆市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初筛实验室作用,对新入所戒毒人员开展五项传染性筛查,切断传染链条。此外,各场所还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宣传教育,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艾滋病日为契机,主动与疾控部门合作,不断提升戒毒场所预防能力,形成疾病预防群防群控工作格局。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