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徐超
广阔的海洋、绵延的海岸线、旖旎的山色与澄澈的蓝天交相辉映,这是大自然赋予浙江宁波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推动生态反哺经济发展、促进共富,是宁波公安推动生态警务工作的一个重点。
近年来,宁波公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工作理念,不断拓展生态警务的内涵外延,将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撑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在机制创新、区域协同、公众参与等方面持续发力。
潮起潮落间,青山绵延、渔火闪烁,一幅潮声起、山色秀、渔火明的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构建起全方位生态保护网络
近年来,宁波公安通过实践探索,将生态警务模式逐步从农村山水林田迈向城市生态角落,从守护第一产业的绿水青山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网络。
在渔业领域,宁波公安联合市农业农村局,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通过在重要渔业水域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渔船作业情况,精准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守护渔业生态平衡。
在旅游方面,宁波公安通过“无人机+生态警务”运行模式,加强对旅游景区的治安管理,为生态智慧巡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去年,在鄞州东钱湖、江北慈城等地,公安机关根据景区治安特点,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景区环境联合整治行动,升级落实“水、陆、空”立体化巡防体系,不断提升生态警务运行效能,为游客创造优美旅游环境。
此外,针对像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的工业区,宁波公安通过内部警种部门整合入驻,外部单位联动配合,构建“警种+部门+行业”“三融合”巡检模式,确保废气、废水达标排放,有效提升保护合力。
“构建这样的生态保护网络,离不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资规局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同向发力。”宁波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政治委员陈栋介绍,通过积极与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市海洋与渔业执法队等单位建立党建融合协调机制,实现情况通报、线索研判、案件移送、检验鉴定等环节紧密配合,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强大生态保护格局。
根据区域特色推动生态融合
宁波滨海拥江揽湖枕山,不同区域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宁波公安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色推动生态融合,实现差异化协同发展,建立丰富多样的生态保护工作模式。
宁海、象山、鄞州分别以生态养殖和水果种植为特色,宁波公安协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推行生态养殖、种植标准化建设。推动建设养殖尾水集中处理设施,合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鱼虾蟹混养、稻渔综合种养等,既提高了养殖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镇海、北仑则聚焦海港护航,在推动航运和工业发展的同时,建立工业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公安与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经信、消防等部门密切配合,对工业企业实施网格化监管,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确保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
慈溪、余姚大力发展绿色楼宇经济,当地政府联合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优先引进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加强对商业楼宇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商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海曙专注于生态多样性保护,当地政府建立自然生态监测站,对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进行常态化监测。组织专业团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生态义警驿站”,为生态保护志愿者提供暖心服务。同时,严厉打击非法捕猎、盗伐林木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山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守护城市生态屏障。
群众企业自觉参与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让群众和企业自觉参与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在奉化区大堰镇,生态义警成为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当地村民、企业员工,也有退休干部。在镇政府和派出所组织下,他们积极投身生态保护工作,成为生态环境的忠实守护者。
奉化公安分局大堰派出所教导员林君强介绍:“我们集结了一支由达人志愿者、村干部和当地群众组成的生态义警队伍,在生态警长带领下,积极开展各类生态保护活动。”
生态义警毛节常老人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在山上采风时,发现了近危植物水晶兰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之后及时向派出所报告,并协助相关部门采取保护措施。他说:“生态环保是每个人的责任,看到这些珍稀动植物得到保护,我心里特别高兴。”
为提升群众和企业环保意识,宁波公安联合多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走进社区、学校、企业,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展示生态保护成果。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群众和企业深刻认识到破坏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危害。
宁波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支队长王胜甬表示,今年将持续加大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加强与各部门协作配合,不断创新生态警务模式,将生态警务模式作为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通过教育宣传,引导更多群众和企业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共同筑牢生态安全线,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