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凡超
深化服务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开展黄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基层行专项行动,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安全隐患、农村环境污染等开展监督……2024年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十周年。全国检察机关始终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持续推动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为人民群众喜乐安宁的美好生活贡献公益检察力量。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在最高检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4万余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13万余件,民事公益诉讼1万余件。将审前实现公益保护目的作为优先目标,提出检察建议8.97万件,回复整改率达98.38%;提起诉讼8786件,99.64%得到裁判支持,以“诉”的确认体现司法价值引领。
聚焦“国之大者”
以高质效履职服务发展大局
湖南永州,地处潇水和湘江交汇处,是湘桂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现存石刻多达2100余方,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在全国现存摩崖石刻中具有独特地位。近年来,永州多处摩崖石刻群受洪水淹没、雨水侵蚀、自然风化等自然因素和人体触碰、拓印等人为因素影响,29处文保单位中有10余处出现岩体开裂、脱落、坍塌、落石等现象,约70%石刻字迹已无法肉眼辨认,存在文物本体灭失风险和旅游安全隐患,公共利益持续受到侵害。
检察机关针对具有重要文物和文化价值的摩崖石刻群存在的岩体开裂、脱落、掉石等问题,督促行政机关及时消除文物本体灭失隐患,同时与其建立文物保护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衔接长效机制,助推湖南省首部石刻类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永州市摩崖石刻保护规定》出台,并创新性形成科技保护及活化利用新方式,助力守护中华文脉。
过去一年,全国检察机关聚焦“国之大者”,以高质效履职服务发展大局。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高检部署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开展长城保护公益行动,共办案675件,制发检察建议469件,起诉43件;山西、安徽等地办理的云冈石窟、徽派传统村落保护等案件,督促及时抢救保护了一批重要文物和文化遗产。
2024年1月至11月,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全国检察机关针对违法骗取套取、截留挪用各类国有资金,以及“成品油”税收流失、恶意拖欠土地出让金、长期闲置土地等问题办案8757件。在国防和军事利益保护领域,围绕军事设施、军用土地、军事训练安全、人防工程保护等突出问题,共办案719件,办案规模大幅上升67.2%。最高检与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发布英雄烈士保护领域典型案例。最高检指导长征沿线各地加大长征文化保护力度,办案270件。
聚焦“民之所盼”
以精准监督回应民生关切
过去一年,全国检察机关聚焦“民之所盼”,以精准监督回应民生关切。
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守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共办案5.5万件。积极推动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最高检立案办理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专案,针对七个领域问题开展系统监督治理,已立案1915件,深化重要流域治理“中国方案”的检察实践。
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最高检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预制菜、网络直播带货、精神类药品安全、互联网诊疗以及食品贮存运输装卸环节安全等专项监督,共办案2.3万件。
在安全生产领域,全国检察机关针对铁路沿线、燃气、特种设备、医疗辐射等安全事故多发频发领域共办案1.6万件。在个人信息保护及反电信网络诈骗领域,全国检察机关聚焦旅行社、快递、医疗机构、房产中介等泄露个人信息以及互联网企业违规收集、获取个人信息等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办案4848件。
特定群体权益保护是检察公益诉讼重要办案领域。全国检察机关围绕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新业态劳动者、农民工等特定群体权益保护共办案3318件。
据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介绍,最高检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协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会议纪要》《关于协同推进运用“一函两书”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工作的通知》,推动各级检察机关与工会强化协作配合,加强对劳动者权益保障。青海省人民检察院针对全省60余家快递企业存在断缴或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情形,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推动53家企业正常缴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13家企业全部登记参保,有效保障了广大“快递小哥”的合法权益。
推动改革创新
以机制建设提升办案质效
“我们持续强化公益诉讼办案流程管理,常态化开展数据筛查工作,依托检察业务应用系统中的流程、案卡、文书、报表等数据信息,聚焦低质效问题,逐案反查‘问题案件’并监督纠正。”徐向春表示,针对制约办案质效的倾向性、异常性、典型性问题,最高检针对性地开展对下指导和督促整改。创新搭建高质效案件共享平台,实现省、市、基层三级院已办结有代表性高质效案件的高效督导、共享互促,提升公益诉讼案件质量管理智能化水平。
过去一年,各级检察机关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以机制建设提升办案质效。最高检印发土壤保护等环境细分领域办案指引,指导各地聚焦重点办案领域等出台办案规范,提升规范化水平。各地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建立中华白海豚保护检察联盟,构建北部湾—琼州海峡跨省协作、松花江嫩江“两江流域”生态保护跨区域检察协作、古蜀道保护跨区域协作等机制,协力整治跨区域公益损害问题。
科学技术手段能够在线索发现与排查、证据获取与固定、证据形成与应用、成效评估与跟踪等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全流程提供有效支持。过去一年,检察机关加快构建以卫星遥感、快速检测、鉴定评估、大数据模型为代表的“空天地”一体化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2024年技术支持公益诉讼办案4万余件,同比上升12%。
“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业务领域从最初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财产保护领域拓展到安全生产、英雄烈士保护、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这些领域都涉及专业技术问题,在实践中科学技术对公益诉讼各领域案件办理都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刘喆说。
张雪樵表示,在凝聚各方合力、推动构建公益保护大格局方面,最高检联合生态环境部印发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的意见;最高检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江苏、浙江、江西等地与省审计厅建立协作机制。吉林省人民检察院与省农业农村厅等七部门会签指导意见,协同推动农机安全领域系统治理。广东省人民检察院与省高级人民法院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广东省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移送政府部门监管办法(试行)》,确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修复管理人制度等。
本报北京2月24日讯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