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伟伦
“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真是太感谢了。”拿到补贴款的村民,难掩高兴的神色。近日,北京市密云区西田各庄镇依托“说法评理”平台多方联动,成功化解一起涉及104户村民争议长达10年的煤改电设备买卖合同纠纷案。
2023年以来,密云区全面推行“说法评理”平台。现如今,密云已搭建起区、镇、村三级“说法评理”解纷平台,以党建为统领,将政法、行业等多方力量前移至村居,充当村居干部的“智囊团”,以运行规范及严格考核为保障,确保基层“吹哨”有响应,探索建立“说法评理”与接诉即办“前端预防、过程化解、末端治理”全链条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数据共享分析,强化风险预警提示,切实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在“家门口”,群众安全感实现同比、环比双上升。
“都快十年了,补贴款我们一直都没有拿到,就算是放在银行里,这些补贴款是不是也能钱生钱?”“是啊,我们每次找,都说给我们,可是到现在都没拿到钱”……在调解现场,村民们纷纷诉说着心中的不满。
时间回到2015年,西田各庄镇牛盆峪村张某等村民从某煤改电空调设备中标单位处购买了空气源热泵机器。因政策调整,补贴金额提高,但中标单位始终未将村民多支付的部分款项予以退还,涉及金额达42万元。转眼到了2024年,在1户村民起诉至法院后,剩余103户村民解决诉求意愿强烈。
“并非我们一直扣着这笔钱不给村民,只是这笔补贴款没在我们账户上,我们也没法给村民发下去。而且时间久远,有些票据与身份证不一致,还存在有购买人死亡需要继承的情况,这些我们都无法核实。”面对村民的不信任,中标单位负责人说出了自己的苦衷。
原来,为了保障补贴款能够准确顺利发放,需要对补贴名单、补贴政策针对的用户进行一一核对,但是由于中标单位审核能力有限,导致该笔补贴款迟迟未发放。
为切实解决村民急难愁盼,西田各庄镇及时启动“说法评理”平台机制,联动密云区人民法院、区农业农村局,合力推动涉众纠纷妥善化解。面对纠纷历时较长产生的遗产继承、票证不一等问题,法官和镇政府工作人员提前介入,逐一核对补贴名单、补贴政策,并做好证据材料和基础信息的收集工作。
与此同时,西田各庄镇主要领导邀请密云法院、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会同镇职能科室、法律顾问、村干部、乡贤调解员等多方力量,通过“示范判决+类案调解”的方式向各方释法明理讲情。经多轮沟通协商,最终仅用两天时间,各方便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调解协议。
为保证协议能够顺利履行,密云法院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法律强制力,让村民吃上了“定心丸”。目前,村民补贴款已全部到账。至此,这起长达10年、关乎104户村民切身利益、涉及金额达42万元的群体性纠纷,终于得以妥善化解。
据密云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殷慧君介绍,“说法评理”解纷平台机制推行近一年来,全区已有461名政法干警下沉到330个村和66个社区,村(居)书记根据需要,可直接拨打电话“点将”,政法干警即时到场开展矛盾调处,实现法律服务“一键上门”,让“说法评理”平台成为基层解决纠纷的首选。
与此同时,密云区委政法委将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分别从司法调解、信访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治安调解、行业调解六个维度集结成册,形成《密云区“说法评理”平台规范化建设指导丛书》6册,为基层解纷提供工具书和解纷“金钥匙”。此外,密云区委政法委定期梳理高频集中诉求和区域矛盾纠纷特点,整合政法各单位资源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释法说理工作,并充分发挥“两书一函”作用,实现“政法建议-源头治理-预防矛盾”的良性循环。
殷慧君说,密云区将进一步深化“说法评理”平台规范化建设,把说事理、讲情理、述法理送到群众家门口,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