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去年底,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迎来建院十周年之际,立足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发布了《关于做优“四项功能”、培育“四个高地”的实施意见》。
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挂有中级法院、知识产权法院、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三块牌子的法院,上海三中院自建院之日起便承担跨行政区划诉讼改革和知识产权审判改革两项重任。
“上海三中院秉承建设新型改革法院的初心,十年来持续创新努力,成为上海专业化审判的重要窗口。”上海三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席建林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紧紧围绕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赋能改革的工作主线,聚焦‘四项功能’(指服务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治理和护航绿色发展)和‘四个高地’(即知产审判优选地、破产审判标杆地、行政审判引领地和环资审判示范地),持续做好‘跨’‘融’‘变’三篇大文章,探索形成更多改革样本,为国家战略实施和上海发展大局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跨”为本
自己名下的房子竟凭空多了一张产权证,王女士一纸诉状将相关行政机关告上法庭。“尽管整个事件时间跨度近20年,法官仍能明察秋毫查明事实,维护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让我感受到法律对‘官’‘民’的平等保护。”王女士感慨地说。
上海三中院二级高级法官张文忠说:“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民告官’在传统诉讼格局中存在主客场问题,担心法官‘一碗水难端平’。跨行政区划诉讼改革就是从物理层面打破主客场限制,改变社会固有思维。”
普通案件在行政区划法院受理,特殊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受理,这是中央对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的落脚点。上海三中院作为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划法院,在环资、食药、行政、走私、破产等审判领域实现上海区域内的“小跨”;而作为上海、杭州、合肥、徐州铁路运输法院的二审法院,实现多省市之间的“大跨”。
“做好‘跨’字文章,培育行政审判引领地,是上海三中院承载的首要改革任务,在具体实践中主要体现在统一法律适用、确立裁判规则和引领社会价值三个层面。”上海三中院二级巡视员殷勇说。
在统一法律适用方面,对内统一裁判思路和裁量标准,向外树立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同时统一司法审判“上下游”之间的法律适用。
在确立裁判规则方面,在集中管辖特殊类型案件过程中,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新难点,打造充分体现“跨”字特点的典型案例,形成裁判规则,并通过对类案的分析、提炼,形成裁判指引。
在引领社会价值方面,依托建设新型改革法院的制度优势,持续提升裁判质量,做足“跨”字文章,向社会持续输出行为规范,引领社会尊重公序良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优促进社会治理的功能。
“融”为要
在一起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的庭审现场,记者见到两位参与庭审的特别人士:上海科技大学教授杨旸和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副所长金波,他们分别担任技术调查官和专家陪审员。“在法庭上,我们就是法官的‘外脑’,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技术支撑。”杨旸说。
其实,像这样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办案在上海三中院早已屡见不鲜。“技术事实查明难是知识产权案件的特点之一,也是知识产权保护难在司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我们通过建立完善技术调查、技术咨询、专家陪审和技术鉴定‘四位一体’的技术事实查明制度体系,并创新‘法官+执行人员+技术专家’的保全机制解决这一难题。”上海三中院副院长刘军华说。
这正是该院做好“融”字文章的一个缩影。据悉,为了更好地培育知产审判优选地和环资审判示范地,上海三中院通过整合资源、深挖潜力、创新机制,分别从资源、职能和队伍三个层面推进广泛融合,实现审执质效的提档升级。
为实现资源融合,与高校、研究机构和专业智库广泛合作,推进更具专业化的法律共同体建设;与上海市律师协会、上海市仲裁委员会、经贸商事调解中心等机构合作,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全流程开展调解工作。
为推进职能融合,探索形成“三院合一,统一管理”的工作格局和“审判业务独立,行政党务合署”的运行模式,提升“三块牌子”之间的协同性和专业审判的精准性;此外,建立诉讼服务一体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保障机制,提高集约化管理的工作效能。
为做好队伍融合,依托新时代上海法院队伍建设现代化工作体系,打破界限,实现“三块牌子”之间法官队伍的统一培养;按照“树牢用人导向、打造两大支撑、强化正向激励、落实从严管理”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符合新型改革法院“气质”的法院铁军。
“变”为进
记者见到破产管理人田慧时,她刚刚完成破产案件履职信息的录入。她说,这些信息在后台经过智能校验,法官和相关当事人都可同步查看和使用,而以往则需要拖着成箱的材料来回跑。这完全得益于上海三中院自研应用的破产案件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
“上海破产法庭成立以来,案件受理量快速增长,且存在程序复杂、案卷繁多、债权人分布散、时间跨度大等多重难题。借助‘数字法院’建设,创设专门立案服务中心、创建集约化快审机制、创新管理人“四个一”(即推行一份管理人履职工作报告、一次管理人工作例会、一支债权人监督力量、一张管理人个案履职评价表的工作方法)督导机制,一举解决诸多难题,打造具有上海辨识度的破产审判标杆地。”上海三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潘云波说。
上海三中院作为新型改革法院,从成立之初便无先例可循,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变中求创新、变中谋发展,突破了诸多制约发展的难题和瓶颈,成功实现“数字之变”“机制之变”和“生态之变”。
针对“数字之变”,充分激发法官干警聪明才智,让创新成果源于基层而归于基层,变自上而下的被动应用为上下融合的主动创造,一项项全新应用场景和海量的司法审判数据汇入“数字法院”的洪流,实现数字革命对法院工作的全面重塑。
针对“机制之变”,充分凸显“四项功能”,一系列机制创新如雨后春笋。如在知产审判领域,创设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在破产审判领域,创建管理人“四个一”督导机制;在行政审判领域,创设税收领域独立性、专业性的争议解决机制;在环资审判领域,创新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等。
针对“生态之变”,坚持把工作放在“五个中心”建设大局中谋划推进,展现在服务保障大局方面的管辖优势和特殊作用;针对制约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提升的重大问题,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坚持“守心”理念深入践行为民宗旨,以“如我在诉”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满意度。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