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曹长青 陈明云
“在农村,很多矛盾纠纷都是邻里间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事情虽小,如果不及时处理好,后劲就很大,会引发重大矛盾纠纷。我们就是他们的‘和事佬’‘灭火器’。”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张家镇榕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莫时华说。
学法律知识、学调解技巧,摸索工作规律,研究工作方法,不断强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自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以来,榕津村被确定为桂林市“法律明白人”试点村,莫时华成为首批“法律明白人”,为了让自己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明白人”,他可下足了功夫。
有村民说:“莫书记有一个口袋普法本,时不时变着花样从口袋里拿出你想了解的普法宣传单。”这是莫时华的一个习惯,下村开展工作时口袋里一定会装着一些普法宣传单。“这些法条都是我平时学习摘录的,自己学习的体会和案例及法条都有。”莫时华说。这些习惯也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按照普法要求,他经常给群众讲法律,群众都说莫书记讲法有一套,他讲得浅显通俗,大家听得进去,入脑入心。
莫时华深知作为一名优秀的“法律明白人”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业务能力。他自学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打电话请教村里的法律顾问,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他带头创建“大嫂子法治宣传服务队”,将法治知识融入快板的说唱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现场常常座无虚席,实现群众家门口学法。
有一天,榕津村委妙口村村民莫某找到正在村委会值班的莫时华气冲冲地说:“我的3亩地都被砖厂破坏了,但是砖厂那边不赔偿,如果再这样我就要去砖厂堵路去县里上访……”
听完事情原委,莫时华叫来“大榕树”调解工作室调解员一起劝阻安抚情绪激动的莫某。莫时华耐心地向莫某说:“你放心,这个事情会帮你处理好的,你千万不能采用一些极端手段。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会违法。”调解工作室调解员也一起语重心长地劝莫某。经过多次法律讲解,设身处地帮其想办法、出主意,最终莫某同意坐下来与砖厂协商。经过多方积极调解,双方在“大榕树”调解室成功签订协议书,砖厂支付6万元给莫某,双方达成和解。
近年来,榕津村创建“大榕树”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大榕树”调解工作室、法治一条街等,莫时华依托榕津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大榕树”法治大讲堂、“大榕树”调解工作室等践行大榕树“邻里说事点”调解制度,采取“邀邻里参加、听邻里意见、由邻里做主”的邻里说事方式,通过干部问事、村民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督促查事五个环节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共化解矛盾纠纷10余起。
莫时华善于在工作中总结经验,他认为当好“法律明白人”要做到“三个点”,法律知识多学一点,每当有新法律颁布施行,他总是第一时间去学习,并把法律条文转变成群众能接受的语言进行宣传;调解纠纷要把握关键点,他认为在调解中“法律明白人”要把充分了解双方当事人内心真实想法作为调解关键点,充分利用“人熟”的优势,采取迂回策略,把纠纷化解掉;找准双方矛盾的争议点和契合点,旁敲侧击,背靠背说情,使双方都能换位思考,切实把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好,做到“事了心结解”。
莫时华作为“法律明白人”真正做到了知民情、解民忧,切实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彰显了“法律明白人”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筑牢基层“第一道防线”中的重要作用。2024年以来,莫时华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0余件,收集社情民意180余条,解决群众各类难题50余个,开展法治宣传60余次。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