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伟伦
□ 法治日报全媒体实习生 高硕
“我坚信,这个社会携手共同为未成年人所做的每一点努力,都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甚至整个家庭的未来。”这是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短片《回归》的结束语,是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少年法庭)副庭长吕行菲对新时代少审工作意义的解读,也是她作为少审法官的工作动力。
近日,吕行菲获评“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称号,她参加创作的这部短剧获评第十一届“金法槌奖”微电影类评委会特别奖。近年来,作为延庆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探路者的吕行菲,在全市率先探索实践“融合式”少年审判工作模式,成立区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案件审理“前、中、后”全阶段的司法保障,将法庭教育、普法宣传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机融合,让一个个孩子重拾阳光笑脸。
裁判助孩子重拾自信
2023年年初灵灵因被同年级男生小东编造“黄谣”精神遭受巨大创伤,多次实施自残、自杀行为,无奈休学。第一期治疗结束后,灵灵以名誉权纠纷起诉小东及其父母,要求他们承担侵权责任。
开庭审理前,吕行菲约灵灵见了一面,孩子说话声音细小,低着头不停地使劲抠手指甲。当提到那个“黄谣”,孩子突然身体颤抖,反复说着:“我想让他承担责任,还我清白。”手腕上露出的醒目伤痕,仿佛急于替她诉说那段灰暗的惨淡时光。
为了让灵灵获得公正判决,吕行菲自学了社会学、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最终撰写出一份15000余字的判决书,剖析“黄谣”在学校中蔓延的后果和它对灵灵的伤害,支持了灵灵的诉讼请求。
12月29日是2023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也是案件宣判的日子。在判决书的最后一段,吕行菲写下一段法官寄语,希望灵灵能够冲破过去的阴霾,成长为坚毅勇敢、珍惜生命的人;希望小东能以此为鉴,学会尊重他人;也写给万千她关心关注着的未成年人,向他们传递着可看见、可感受、可理解的公平正义和司法温情。判决作出后,双方均未上诉。
判决的落定并非终点,吕行菲在案件宣判当天交给了灵灵一封信,信中语言饱含鼓励与支持:“当你勇敢发声,寻求帮助的时候,你就是拯救自己的超级英雄!相信你的维权经验,也一定会帮助和鼓舞更多和你一样受‘黄谣’侵害的女孩子们。勇敢的你,值得一切称赞!”
在信件的最后一段,吕行菲向灵灵道了一声“新年快乐”,并祝福她拥有新的开始。而来自灵灵的回信也和2024年的第一缕晨光一起送到了吕行菲的手上:“看到了您的信后,我已经不那么悲观,身体也逐步恢复,我也会不负期望,好好生活。”灵灵的心结终于解开,合上信封,吕行菲也露出笑容。
灵灵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她在法官的帮助下重展笑靥,又是幸运的。而这份幸运,得益于延庆法院在少审工作机制上的前沿探索。近年来,吕行菲所在的少年法庭在全市率先探索实践“融合式”少年审判工作模式,从审判理念、审判组织、审判模式、审判及社会治理四个融合维度开展改革工作,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案件审理“前、中、后”全阶段的司法保障。
吕行菲说:“我们通过裁判传递正确价值导向的同时,采用判后信、判后寄语等形式,向青少年传递可看见、可感知、可理解的公平正义和司法温情,以此播撒法治信仰之种。”
“母爱”让孩子有梦敢为
“阿姨,我听过你讲的法治课,这次能请你帮帮我吗?”这份求助,来源于一位名叫小童的16岁高中生。小童父亲失联多年,母亲于2023年因实施犯罪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他只能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面对猝不及防的家庭变故,小童陷入了迷茫,无奈之下,他联系到吕行菲,这位曾作为法治副校长给自己讲授法律知识的法官,同时也是办理自己母亲案件的法官。
经过多次实地走访,吕行菲了解到小童原来一直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梦想考入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大夫,救死扶伤。但变故发生后,小童每天心事重重,无法安心学习,成绩也因此大幅下滑,每当老师和姥姥、姥爷尝试对其进行劝慰,或提及他的母亲,他都会止不住流泪,闭口不愿交流。
同样身为人母的吕行菲心中百感交集,她惋惜于小童妈妈在孩子重要的人生阶段缺席,也悲悯于小童志学之年却遭此不幸。
“孩子,在你妈妈出狱之前,你生活、学习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我。”吕行菲向小童作出了承诺。在随后的时间里,吕行菲每周都会听小童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她参加小童班级家长会,定期和班主任老师沟通,在小童每个关键的人生节点,送上礼物和祝福……
2024年的母亲节,吕行菲收到了小童送来的鲜花和一张写有“祝吕妈妈母亲节快乐”的贺卡。同时到来的,还有他最新的考试成绩。看着成绩单上进步了100多名的名次,吕行菲知道,小童正一步步踏进自己梦想的旅途。
如今,跟吕行菲一样的31名延庆法院法治副校长积极履职,探索构建以学校、学生需求为索引的全新服务模型,走出一条崭新的实质化履职路径。吕行菲说:“对于在履职过程中发现、获取的困境儿童线索,法治副校长们都会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核实,并会同有关单位向其提供贴合需求的必要帮助,帮助孩子们摆脱生活困境。”
巧招令孩子重获幸福
在吕行菲帮助下重新获得幸福的孩子,还有6岁的琦琦。琦琦父母此前经法院调解离婚,父亲王强获得抚养权,母亲刘甜支付抚养费。离婚后,王强组成了新的家庭,换了新的工作,需长期生活在外区,刘甜便常常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直接照顾,也因此和王强多次发生矛盾。某日,王强和父母突然一起来到刘甜家,要求其支付拖欠的抚养费,并要将孩子强行抱走。
冲突现场,民警的执法记录仪记录下了当时混乱的场面,成年人们互相推搡、出言不逊,面对这场至亲间的“混战”,琦琦被吓得在墙角处团团转,她眼中噙着泪水,挥舞双手大喊“别打了,别打了,我回去”。
“混战”之后,王强接回琦琦并拒绝刘甜探望孩子,同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刘甜支付拖欠的抚养费。刘甜则一边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一边起诉要求变更抚养关系。
“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的惊慌和无助。”承办这起案件的吕行菲表示,为了解琦琦和谁一起生活更加合适,她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引入了社会调查、观护,并对王强、刘甜两人进行《家长核心胜任力测评》。开庭前,她结合社会观护报告和测评结果对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调解,并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调解现场,吕行菲播放了那段执法记录仪录像,看着屏幕中横眉怒目的自己和角落里的琦琦,两人沉默良久。“别让孩子成为家庭矛盾的牺牲品。”吕行菲这样说。
最终,王强与刘甜达成调解协议,王强同意变更抚养权给刘甜,双方就各自申请的强制执行案件与对方达成和解。
在延庆法院,像王强和刘甜这样通过接受家庭教育指导而缓和矛盾、做出改变的离异夫妻不在少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吕行菲看来,家庭教育对于培养未成年人法治意识、塑造其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至关重要。
“为了让更多迷途的少年回归正轨,让更多破碎的家庭停止纷争,让更多遗失的笑容得以重现,我的工作不能止于裁判。”这是吕行菲的办案准则,让涉案青少年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及司法温情,是她对孩子们的态度,更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