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战海峰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盛余多
近年来,随着避暑康养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重庆市南川区购置避暑康养房,成千上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入南川,寻求一份清凉与宁静。然而,人员管理、社区融合、居民和谐相处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对此,潜心发展避暑康养产业十多年的黎香湖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黎香湖小区位于黎香湖镇南湖村,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典型的避暑康养度假项目。近年来,黎香湖镇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候鸟式社区幸福倍增计划”,探索实施“三同心”(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工作法,助力项目业主与当地村民和谐相处、交流交融,一幅舒适宜居、邻里和睦、文明祥和的画卷在黎香湖畔徐徐展开,让黎香湖镇更加生机盎然。
聚拢候鸟党员
同心同德打造红色引擎
同其他避暑康养度假楼盘一样,黎香湖小区具有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季节性强等特点,淡季时入住率低,不足500户,暑期旺季时入住率则超80%,近2000户,且多为“平时一老一小、周末家人小聚”模式,称之为“候鸟式”社区。据黎香湖镇副镇长李毅介绍,类似小区的治理既面临服务型、管理型矛盾纠纷,也面临“陌生人社会”的低融合性、“候鸟”来袭时的服务供给不足等难题。
想要治理好类似的“候鸟式”社区,关键还是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为此,黎香湖镇积极推动项目方重庆中海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整建制转入黎香湖镇党委,并通过“敲门行动”摸清业主及其家属中的党员人数,积极动员87名居住时间相对较长的党员以“流动党员”身份加入该党支部。
同时,精心打造“红色驿站”党建阵地,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为“候鸟”党员营造良好“栖息环境”,让党员活动有场所、学习有地方、参与有平台、身份有归属,为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人员保障。
凝聚众人之智
同心同向成就精治同盟
“农贸市场都是临时摊位,村民卖菜的时候顶着大太阳,太热了!”2024年暑期,业主林心治通过微信群向物业反映情况。原来,物业在小区侧门设置了潮汐农贸市场,既方便小区住户购买新鲜蔬菜,也为当地村民销售农产品提供了固定场所。因天气逐渐升温,眼见村民卖菜时酷热难当,林心治便向物业建议在摊位上增加遮阳设备。
黎香湖镇坚持“基层治理关键在人”的理念,按照党建统领网格治理“1+3+N”模式,其中“1”指网格长,为社区管理核心,负责全面掌握服务工作和上报重大事件,采集基础信息;“3”含专职、兼职网格员及网格指导员,分别负责信息采集、居民服务、纠纷调解及上级任务传达与落实;“N”则包含志愿者、水电气讯企业服务人员等,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社区治理,企业则通过线上平台快速响应居民需求,共同提升社区服务效率与质量。黎香湖镇指导该党支部配齐配强网格治理团队,并着重在“N”力量挖掘上下功夫,从而实现“自己的社区自己管”的基层自治局面。
一方面,广泛联系水电气讯等相关企业,落实“点对点”,实现业主关切一键直达、及时响应。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同业主中的党员、能人、贤人、热心人的密切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建立“黎香人家议事厅”,为社区高水平治理注入“源头活水”。同时,黎香湖镇还精准把握“一老一小”群体特征需求,与山城老年大学、团区委、公安机关共同开展活动,打通业主融入当地的“最后一米”。
举办丰富活动
同心同行促进和谐共融
黎香湖镇十分注重避暑康养小区与当地村(社区)的有机结合,鼓励并引导业主参与到当地村(社区)的活动中来,如共同举办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等。2024年8月初,黎香湖畔举办的“渝南水乡·黎香唱晚”夏季村晚活动,为游客和群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乡村文化盛宴。
同时,黎香湖镇发动小区业主建立志愿者团队,积极参与当地的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公益慈善等活动,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有力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联系。通过定期组织座谈会和成立调解委员会,促进居民相互理解、和谐交流。
南川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莫席成表示:“黎香湖镇以党建统领为引擎的‘三同心’工作法,为康养避暑‘候鸟式’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个鲜活案例,也必将对南川打造‘重庆市文旅康养首选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编辑:杜洋